面对当前全球贸易中对外语类人才的多元需求,教育部在《做好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业内专家认为,“小语种+”模式使得毕业生能在国际化企业中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具有较高的薪资水平。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语言类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一系列举措为培养“小语种+”人才打造良好教学环境,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目标院校。
据北外招生章程,该校面向全国招生,文理不限。不论考生来自哪个省份,选课情况如何,均可填报北外。宏观地讲,这一举措是北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扩大招生范围的方式,更高效地选拔可塑之才,尽快补充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缺口;而站在考生的立场,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也体现出北外对各类考生一视同仁,促进了教育公平。
事实证明,北外“不问出身”的招生方式,受到各地考生的欢迎。无论是在名校云集的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教强市,还是遥远的西藏、海南等边疆省份,北外都能对高分考生展现出相当强大的吸引力。
以顶尖高校最多的北京为例,北外录取平均分超过630分,最低分位次为5755,在生源质量上甚至可以和“985”高校“掰手腕”;再如海南省,北外平均录取分超过720分,最低分位次为1361,录走了海南前1.9%的考生。从海南考生跨越近3000公里赴京求学的热情中,不难看出北外吸引力之强大。
即使抛开北外在国内的影响力不谈,该校所具备的一系列顶尖的平台资源,也足以成为高分考生填报的一大理由,其中,北京市就是北外所依靠的最强大的平台。
据中国政府网公布的数据,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减弱的背景下”,今年1至8月北京进出口2.39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4%。市属企业对地区外贸的上拉作用增强,同比增长5.9%,北京海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外贸增长几乎完全由市属企业拉动。”
上述数据表明,北京可以有效克服全球经贸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表现出极强的经济活力,外贸领域的勃勃生机让北京市对国际化人才有更庞大的需求,而大量市属企业的存在保障北京市有充足的岗位供给,让北外毕业生始终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同时,北外推出“小语种+”的培养模式,借助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强势学科资源,将英语、西班牙语等专业同金融学、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与系统、法学等专业结合,与上述高校开展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第三学年集中到这些合作院校学习,为国家打造一流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全球贸易中不断提升我国外语人才的竞争力。
《中国商务新闻网》在最近一篇报道中提出,随着中国与海外不同地区经贸往来的日益紧密,“同时胜任实际业务和翻译工作往往能手握好几个offer”。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还要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等有所把握,而“小语种+”的实行,正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塑造这种能力的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