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江源|第六期
诗圣杜甫曾流连,青竹精神今展现
——诗圣游踪
“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诗气。”成都的山水成就了杜甫的诗歌美学,杜甫也为成都留下了许多传世篇章。彼时唐代“蓉漂”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寺中,杜甫与高适(时任蜀州刺史)交好,常来蜀州游玩,蜀州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间留下许多诗圣踪迹。老杜文章写蜀州唐兴县(今江源街道)可考的至少有1篇散文,5首诗歌,其中一文三诗分别记述了唐兴县客馆和皂江笮桥(用竹篾拧成绳索建起的吊桥)的营建过程。何以唐兴之景,独得诗圣青睐,为其写文赋诗?因诗情点染,江源之地,沐浴诗圣光辉,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崇州唐人街杜公堂内的《尚友图》
——杜甫与高适
相 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末进入成都,投奔好友故旧。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来到蜀州唐兴县,偶遇分开二十年的好友,此人正是唐兴县的主簿,人称刘主簿。多年未见,杜甫非常开心,写下了《逢唐兴刘主簿弟》:
分手开元末,连年绝尺书。
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
剑外官人冷,关中驿骑疏。
轻舟下吴会,主簿意何如。
大意是说两人在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末年分别,多年没有音信。战乱中二人漂泊异乡,在这遥远的山川间再次相逢。西蜀之地虽能偏安,但来自关中的驿路消息稀疏,我意乘轻舟先到吴会之地(再经运河回洛阳),不知主簿意下如何。
题 记
也许是这位刘主簿向县令王潜引见了杜甫,此时王潜刚重修了唐兴客馆,邀请杜甫为客馆题记。《唐兴客馆记》生动记述并热情赞颂唐兴县令王潜急公好义、体察民情,重建客馆的德政。杜甫写道:
“中兴之四年,王潜为唐兴宰。修厥政事,始自鳏寡茕独,而和其封内。”安史之乱平息后进入复兴的第四年,王潜是唐兴县的县令,处理他的政务,从关注鳏寡孤独的人开始,使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都能和谐而居。“咨于官属,于群吏,于众庶曰…”(他上任后为了解当地民情)除了咨询衙署里的同僚、下属外,还有众多普通老百姓。“天子之使至,则曰:邑有人焉,某无以栗阶。”皇上派出的人来说要举荐他。他说我们县有的是人才,我没资格啊。 “州长之使至,则曰:某非敢宾也,子无所用俎。”州长派出的人来说要提携他,他说我不敢作州长的座上客,你不要尊奉我。“四方之使至,则曰:子贶某多矣,敢辞贽。”四面八方的人带上东西来找他,他说你们供养我够多了,我不能收你们的礼物(把老百姓看成是养活他的人,不能再要老百姓的东西)。他家并不富裕,人们“不知其私室之甚薄”,但是客馆“器物未备,力取诸私室,……乃至于馆之醯醢阙,出于私厨,使之乘驷阙,办于私厩。”宾馆没有醋和酱了,也从他家厨房去拿,来客的车马没有饲料了,也从他私人的马厩中去取。
杜甫称赞王潜为延纳四方宾客,减轻百姓负担,充分发动吏民,群策群力,就地取材,彻底改变旧客馆“上漏下湿”“不堪其居”的面貌,使之能接待“天子之使、州长之使、四方之使。”杜甫一生撰写散文极少,这篇《唐兴县客馆记》就显得尤为珍贵,也是他留给崇州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民国《崇庆县志》对《唐兴县客馆记》的记载
(图据史志崇州)
观 桥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杜甫再次前往蜀州唐兴县做客。蜀州唐兴县的皂江是川西南各州县商贾、行人前往成都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江上无桥,只能涉水而过。因此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决定在江上修建一座笮桥。高适在修桥之前,邀请杜甫到蜀州见证。不巧的是,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了。主人是因临时接到通知到成都议事,没法及时通知杜甫。好在高适提前作了安排,所以杜甫一到便由李七司马陪同观看建造竹桥。写下了《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
伐竹为桥结构同, 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 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 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 驱石何时到海东?
大意是说竹桥与其他的桥没有什么不同,桥成之后,人们再也不用提着衣裳涉水而过。桥上华表,以白鹤作饰。桥跨两岸,有如苍龙。我不敢在桥上妄加题字,你修建竹桥是为民造福之举,这才是济川之功,今日喜看竹桥成,更待明日石桥通。
都江堰安澜桥
月夜泛舟江上观赏竹桥工程,再次写下《观竹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杜甫在体恤民情的同时,也高度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无尽创造力。三日后,适逢高适忙完公务,从成都返回,与杜甫相遇,刚建成的竹桥仿佛是在欢迎高适的到来,杜甫大喜过望,于是又写下《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成功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
总拟桥东待使君。
桥成之日,当地百姓扶老携幼,齐齐向高刺史致谢。
蜀州百姓齐心合力,终于在皂江上造起了一座柱如华表、势若苍龙的大笮桥。后又几经加固,雄跨皂江400年,直到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呑噬了这座大桥。
青竹湾林盘会客厅墙画
今天,位于江源街道大庙社区7组原皂江边有个林盘即以青竹为名,在青竹湾林盘会客厅,村民用墙画再现了杜甫与高适竹桥相逢、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向高刺史致谢的的场景。林盘名即是取自杜甫诗句,也代表着江源人民永久纪念杜甫与高适,歌颂二人友谊,更是新时代江源干群合力、共建共治、锐意进取的精神映照!
青竹湾林盘凌霜亭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部分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文稿:但琪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英
终审:况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