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是一座在盐碱地上建起的城市。据统计,滨州市耕地中不同程度盐碱地126.3万亩,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21.9%。

滨州更是一座在盐碱地上崛起的城市。历史上,由于盛产盐,滨州成为历朝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旧唐书》列传七十四记载:棣州(在今滨州市惠民县)“岁出盐数十万斛”,北宋时期,滨州盐场是北方最重要的盐场。《山东盐业史》记载:“河北盐务在沧、滨二州,沧州务三,滨州务四。”元朝时期,滨州盐业占据了山东的三分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滨州市杨柳雪村在“如雪”的盐碱地上艰苦创业、战天斗地,被周恩来总理树立为粮棉双高产、双贡献典型,成为“棉区的一面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柳雪大丰收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滨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盐碱地”变成了“聚宝地”——

2024年1-9月份,滨州全市GDP增长6%,列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1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列全省前5位。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如今,在曾经的盐碱地上,“千亿粮城”和万亿产业集群“破土而出”,如火如荼的新质“动能”正在生长。

千亿粮城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2023年,滨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增量、粮食年加工转化量列全省第1位,培育形成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两大涉农千亿级产业集群,粮食食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52亿元,是全国唯一一个粮食产业经济过千亿元的地级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亿粮城

实际上,滨州盐碱地在全市耕地中占比达21.5%,土壤渗水性差、释水性弱,并不具备成为“千亿粮城”的自然资源禀赋。

“千亿粮城”是如何炼成的?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在首届“粮油金三角”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给出了“四个关键词”:市场主体“千家百户”、粮油产品“千滋百味”、创新品牌“千锤百炼”、为企服务“千方百计”,构成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滨州粮油企业多、产品品味足、产业链条长、优质品牌靓,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模式,成就了“千亿粮城”的制胜之道。

为了让盐碱地化身良田,滨州因“地”制宜,开辟“种地相适”新模式,选育良种和改良土壤“双管齐下”,找准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秘诀”。

在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成千上万次育种实验,选育出的优质杂交小麦品种“京农607”,实现盐碱地增产19.13%;自主研究的小米-玉米周年集约化丰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沾化,通过工程改碱、生态养地,30万亩冬枣树在改良的盐碱地上茁壮成长,营养丰富、脆甜可口的沾化冬枣成为富民的“金疙瘩”。放眼田野,“禾苗绿”、“冬枣红”取代“盐碱白”,旧貌换了“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沾化冬枣

“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田间车间餐间”紧密连接,正是滨州赋能粮食产业“种、养、加、销、服”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胜策”。一粒小麦能加工成600余种产品,一粒大豆能生产出210余种产品,一粒玉米能变身为100余种产品,玉米、大豆、小麦三大国家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在这里落户。滨州全市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达到98%,转化增值率达到3.5:1,粮油食品产业诞生了结晶果糖、无水葡萄糖、玉米油等7项冠军产品,均为全国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滨州中裕:一粒小麦“种”出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

从“棉区的一面红旗”到“千亿粮城”,盐碱滩涂渐成丰收沃野。滨州靠着一套套漂亮的“组合拳”打造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模式”。这座“千亿粮城”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市场优势,正加速蝶变成新质生产力。

动能新城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事实上,新质生产力更强调质态而不是业态。

滨州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核心,全面重构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

以铝业为例,滨州着力做好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内涵的“铸链”文章,高端铝业向再生铝、高端压铸、汽车轻量化、精细氧化铝等新领域拓展延伸。魏桥轻量化基地研发的第二代泡沫铝密度只有水的1/2,强度能达到碳钢的5倍;仅重156KG的全铝物流车身,较钢材质车身减重约40%,搭载于纯电车型可有效提升3%-5%续航里程,燃油车型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约0.6L。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端铝产业集群实现营收3612亿元,全球最大铝产业集群战略布局优势彰显,擦亮了“中国铝都”“世界铝谷”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铝谷

再如纺织业,你或许很难想到随处可见的丝线会有怎样的高科技含量。

滨州愉悦家纺研发用微米级纱线织造人造血管,突破精密织造、赋弹紧密定型和生物涂层等国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人造血管柔顺性、抗渗透性、生物相容性等难题,可用于置换人体主动脉,今年7月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如今,愉悦集团加快传统家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健康医疗、健康智造等8大板块支撑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魏桥纺织建设15个绿色智能化工厂,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今年,滨州“智能纺织”成功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织造车间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塔身”和“基座”,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塔尖”。立足于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滨州“崭露头角”。

中科复材研制的铝基碳化硅材料用于“嫦娥五号”月壤钻杆,临港产业园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创了独特的“渔、盐、光”互补复合模式,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创“中压加氢处理+生产临氢降凝+加氢后精制”特种油加氢处理组合工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质“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光一体”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滨州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手段,持续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供暖既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温度”,也关系着蓝天碧水的净美程度。绿城(山东)清洁能源,于2019年从深圳招商引资引入滨州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在2022年邹平市明集镇焦化厂煤电机组关停之际,绿城采用复合式分布式清洁能源供暖方案,为28个小区、100万㎡提供安全可靠的替代供暖,节约政府投资4个多亿,多能源协同利用达到零污染、零排放,既绿色低碳又降本增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合式清洁供暖

今年以来,滨州新培育国家级能效领跑者1家,省级水效领跑者2家、争创省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今年上半年,滨州“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7%。

科创智城

新质生产力的源泉从何而来?

是科创,也是人才。

作为工业大市,滨州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提到,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创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

滨州有53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而这53项“冠军产品”涉及的56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近80%。

滨州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积极引导高成长、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项目落地滨州。目前,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963家。

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滨州市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构建起全社会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的“全域科创”大格局。

近年来,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超115亿元,占GDP比重达3.7%,实现全省“四连冠”。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滨州人才强市战略实现了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演绎出“美美与共”的精彩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届滨州人才节

8月16日,第五届滨州人才节启动仪式暨黄河流域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再次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

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设立1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实施“渤海英才”优化提升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启航工程、“渤海工匠”铸造工程,连续六年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成就了一大批产业“帅才”、科创“英才”、智造“匠才”。

自2020年在省内率先设立人才节以来,累计有800多名科技领军人才、7万多名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10万多名高技能人才把心放在滨州、把家安在滨州、把事业留在滨州。

香驰控股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杨晓泉教授合作,探索出液态植物蛋白食品专用大豆蛋白生产技术,研发了钙耐受大豆分离蛋白及高钙大豆分离蛋白,以硬核技术助力企业拓展高端市场;

魏桥轻量化基地张海领衔研发的高强高韧铝合金,解决了我国汽车轻量化优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短缺的“卡脖子”问题;

中科复材王全兆领衔研发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性能优异,相关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品质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条件和起点位置的高低。滨州脚踏实“地”、深耕力行,在盐碱地里种出了茁壮成长的新质生产力,勾勒出品质滨州的新质“未来”。

来源:东岳客微信公众号

编辑:尹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