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市北区华阳路、内蒙古路口,与数年前来过这里时的景象已是无法辨别,曾经闲置多年的历史旧迹荡然无存。一些遗存的老房不见了踪影,成了一片硕大的停车场。有谁会知道,就是这里,曾是青岛的老村庄——扫帚滩村的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蒙古到华阳路,曾是青岛历史上的老工业街区。繁华尽去,唯剩萧条。秋意渐浓,道路两旁一排法国梧桐,绿意的叶子多已泛黄,那些斑驳的树干,更显得沉静而略显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陆海军用胶州湾青岛详图中,扫帚滩村的区域位置。

扫帚滩村,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长途跋涉迁徙至此,逐渐形成村落。因临近海泊河入海口处,村庄的地形像一把扫帚,故此命名。

在1901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山东德邑村镇志》中所述:扫的意思是使用扫帚。帚是扫帚;滩有时指的是河水冲出的沙滩,也许从前这里长有灯心草或芦苇。有400居民。其以东是海泊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占青岛初期,扫帚滩村的位置示意图。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武力侵占青岛。1899年,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青岛村、大鲍岛村的土地,并在杨家村附近的空地上建房安居。是年10月,胶澳总督府发布告示:根据杨家村以东形成的集市上的中国老百姓的申请,为这块新的居民区起名为台东镇,其含义是位于凤台岭以东的集市。

1900年6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府颁布《拟定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详细章程》,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外界。内界为市区,称“青岛区”,分为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笤滩、会前9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占当局关于批准将扫帚滩、杨家村集拟台东镇的名称的布告。

1910年,德胶澳总督颁布法令,将内界原有的九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区。扫帚滩、台东镇、杨家村3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五百年历史的扫帚滩村就此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5年,最后的扫帚滩村历史旧影。

从1899年到1909年,德国人先后买下并拆除了包括上、下青岛村在内的九个村庄。

时任德国青岛办事处的翻译官廉·路易·单威廉曾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记述,最初有些青岛村村民不愿出卖其土地,因为他们担心会从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能够缓和地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总督府“试图通过描述为村民们提供‘在房屋、货栈和其他设施’中的‘辅助工和工厂劳工’的新工作前景,并许诺在该处可以赚到比过去更多的钱,来安抚他们。”

在购买土地的费用上,仅1904年至1905年,购买扫帚滩村就花费了23000大洋,平均地价高于周边其他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5年,扫帚滩村的孩子们,这张照片拍完后,村子不久就被拆除了。

一百多年前,扫帚滩村被合并到了台东镇,成为台东的一部分。那么这座青岛市区内早已消失的老村庄,它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分析研究并依据今昔地图比对,扫帚滩村的具体位置,在杨家村河东北,台东镇西北,海泊河以南位置,就是在今天华阳路、内蒙古路、营口路合围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青岛市区的九个村: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现在只能从史料与图片中找寻它的曾经了。而这些村子的名字,除了现在大力改造的大鲍岛,几近拆除干净的小鲍岛,中山公园里能看到一块会前村遗迹碑石,其他的还有多少人知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华阳路埕口路路口,右侧即是扫帚滩村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华阳路、内蒙古路口,扫帚滩村旧址位置尚有几座老房子,闲置多年被拆的七零八落。如今再次来到这里,竟然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本组图文感谢网友“涧中细流”提供支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