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老百姓的购房意愿下降,3.5万亿的公积金趴在专用账户上不动,就被一些专家惦记上了。
于是乎,执行了20多年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浑身的毛病”,在这个正确的时间点上被“发现”了。有“专家”指出,住房公积金制度种种不合理,诸如提取困难、使用限制过多、利率机制僵化等等。
从头到脚数落一通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居然是“统筹”,也就是像社保、医保一样成立国家层面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等,还说这是“市场化改革”。
不得不说,《西游记》都没这么大的脑洞——各路妖怪流着哈喇子惦记唐僧肉,也不敢说“唐长老,我可不是吃你,而是帮你以身饲虎、立地成佛”。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确不合理,20年后才想起来的种种不堪也是真实的。3.5万亿资金既不能用于消费,又不能用来投资,沉淀在银行的专用账户上。有钱不能花,当然不合理。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也的确是不符合市场机制。
住房公积金的来源是个人和企业公同缴纳的,本质上就是劳动报酬。按照市场原则,谁赚的钱就归谁花。可是,住房公积金却被严格限制在住房相关的消费,也就是所谓的“专用账户”。
住房公积金的性质明确,属于全体职工。专用账户的归属也很清晰,属于个人名下。但是,不买房,这钱名义上是你的,你只能看看。拿出来买房,那就不是你的钱。因此,住房公积金说好听点是“鼓励住房的福利”,说难听点就是对劳动报酬的强制储蓄。
这种把劳动者的报酬与特定消费绑定的强制储蓄,当然不符合市场原则。不符合市场机制的经济行为,注定会出问题。住房公积金长期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实际上,房地产红火时,住房公积金的资金使用效率就不高。买不起、不想买的,用不上这钱。就算买得起,限购政策还不许买,又或者是跨区、跨省不能使用。资金不使用,当然没效率。
房地产不香了,问题就更为凸显。微观层面,哪怕你失业了,买菜钱都困难时,住房公积金还得存着“专款专用”。有钱不能用的微观堵点呈现在宏观层面,就是流通不畅,消费乏力。归根结底,这都是强制惹的祸。
符合市场化方向的住房公积金改革,当然是解除强制,让住房公积金回归正常的劳动报酬。老百姓增加3.5万亿的可支配收入,日子好过一点,心情舒畅一点,经济信心多一点,消费和投资活跃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主张统筹的偏不。他们提出,以统筹的方式集中资金用于投资,就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哪里是市场化改革,而是把强制储蓄转化为强制投资的反市场化倒车。而且,给出的理由极为荒唐。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要用对。用于投资,那就得投对。投错了,只会提高亏钱效率。要是投出一堆无效资产,不但本金打水漂,还得当花钱供养。供养无效资产可比供养祖宗金贵,供养祖宗只要烧点纸钱,供养无效资产烧的可是真钱!
真要有投资包赢的好事,不该优先照顾市区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补缺口吗?预算省一点,高低总能统筹出些钱的。稳赚不亏转几圈,地方债都不必“化”了,直接还了多硬气。
再大胆想象一下,既然是投资包赢,央妈印钱也好,财政部发债也罢,筹措几万亿的资金不算个事。稳赚到手后,减税、全民福利都不是事儿。
总之,真有包赢不亏的投资项目,筹措资金轻而易举。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选择住房公积金的羊肠小道呢?打这主意的,可不是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傻白甜”,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聪明”。
钱和钱不一样。有的钱碰不得,有的钱亏了白亏。拿亏了白亏的钱搞投资,谁不想啊?这就是钱中“唐僧肉”。前段时间连住房维修基金那点“蚊子肉”都被惦记了,何况3.5万亿住房公积金的“唐僧肉”?
惦记就惦记,还要指鹿为马把双重强制说成是“市场化改革”,就更过分了。这是为甩锅“市场失灵”埋伏笔吗?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有点强。
总而言之,住房公积金问题很多,确实需要改革。正确的改革方向是解除限制、消除强制的市场化方向——老百姓自己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才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解。
但是,和所有真正的市场化改革一样,阻力一定很大。暂时改不动,也不必急于一时。毕竟趴在账上的使用效率低,总好过乱使用的亏钱效率高。
“妖怪”太多,老百姓手头的“唐僧肉”有限,不够分,专家们还是别惦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