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研究之五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系列)

(六)武术文化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关系,(七)武术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公元2021年5月8日,辛丑年,农历三月廿七)

六、武术文化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基础,具有深厚的哲理性。《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源头,也是人类全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它是人类最高端的智慧体系,其内在涉及哲学、军事、政治、文化、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思想内蕴着生生不息,变化莫测的象、数、理、占之机,充满了东方思辩的哲学智慧,具有“全部信息”的全息性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性。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理论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武术各个方面,形成了特有的特色,成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根源。易经文化的“使命”,就是让人的“生命”更精彩,最大的力量就是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易经对武术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对武术的价值观、世界观、修炼方法、技击,以及对各流派的形成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武术的流派很多,形式多样,但都普遍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理,“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哲学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理论内核;它不仅对武术文化影响还包括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天人合一”理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及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无为思想,运用于武道,即“无为乃拳道无上之境界”,此诠释了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之理。武术顺应自然的思想基础也深受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注重宇宙事物的有机统一、自然协和、生生不已的整体观,进而把宇宙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明确地解释了天体的演变和人体在自然力影响下的功能变化。中国道学的系统观,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的重要理论依据。《道德经》老子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具体而系统的,特别是对以文圣拳、太极拳、形意拳等为代表的“内家拳”理论形成影响巨大,它对中国武术技击、修炼、养生等思想有着很深影响。中华民族尚来就是一个崇尚哲学的民族,它的文化精神核心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哲学修养成为这个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个基本主题,它从孩提时期就开始了,如“人之初,性本善”、好高骛远、知己知彼等谚语都包含着高深或朴素的哲学命题,可以说哲学是民族的智慧源头,它对每个习武者的哲学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拳,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可以说传统哲学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影响着习武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使之自然地将哲学运用于习武术活动之中。习武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具体日常行为,无不浸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武术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是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武术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基本上都受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强调的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与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内家拳”以“阴阳变化”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这一理论思想体系被广泛地运用于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之中。阴阳对立统一观的哲学思想无不渗透于武术文化之中,直接交融显现在武术的理论和实践中。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攻防哲学原理,成为“内家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古代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佛教的“禅文化”拥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也有着深远影响。禅武结合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它武术流派的最大特点。

武术是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载体,古代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武术在“道”和“武”的结合中,体现了丰富的哲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武术哲学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的一种哲学。《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理无极而太极,动静、阴阳等千变万化。《太极拳论》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个“理”就是武术的本体,也就是“道”。武术中练拳就是以技术来体察修行拳理之道,无道无以阐拳。持之以恒修持的即是拳技千变万化的“理”,拳技以“理”推演出了拳技招式阴阳、动静、虚实、刚柔的技击辩证思想。武术理论以最基本的辩证哲学思想为指导,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哲学思想的表现程度和手段,呈现出武术诸多技法辩证思路。内家武术往往通过哲学的观点并融合中国的道家学术观点来阐述人体潜能。道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演化为思想,思想升华为道,落地则运用为方法和技术。武术通过实践并结合哲学认识,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技击功能发展到极致,同时修炼成能启发众生智慧、感悟人心性命去战胜困难的高尚精深的内心世界。武术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悟道观、道论、气论、劲论,精气神论、以及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说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光彩。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提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运动之理。河络、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玄学理论,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理论源泉和理论依据;阴阳五行的认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文武之道,理明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武术中的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松与紧,曲与直,轻与重,刚与柔,起与伏,快与慢等理论,无不是体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道理。武术中“矛”与“盾”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武器,又代表了武术内在重要的哲学问题,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武术的实战应用之中,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武术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武术的核心思想之一,反映了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兵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武术与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哲学是武术的精美体现。以文圣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为代表的众多“内家拳”拳种对拳理的解释,无不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武术家李小龙提出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武术境界观,将东方哲学理念在武术中发挥到很高的境界,对现代武术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武术融汇了易学、哲学、兵学等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使武术独具民族风格和特点,含有丰富的哲理性。没有中国古典哲学,便没有中国武术文化,哲学是武术思想文化的渊源。认识武术必须从哲学的层次研究武术的思想渊源,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武术的文化特征,从而能够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促进武术运动向高层次发展。

武术哲学的发展,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完善和武术技术的体系化。传统武术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凸显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易经、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古典哲学,它们的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地位,加深对古典哲学文化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丰富武术理论的内涵,使武术爱好者在练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

武术是中国人生存的哲学智慧。习练武功“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意义不单是通过学练拳脚功夫和内功心法而强健体魄、延年益寿,其更深刻的内涵是人生境界的修养。强身健体是中华武术的外在依附和载体,其最终核心是对“道”的体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习武是一辈子的事,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个人修炼过程,因而赋予了中华武术无限的魅力。“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生存智慧。

七、武术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武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武术产生于中华大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与国粹之一,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它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整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已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优点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力量;儒家的“仁爱”、“人为贵”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以及墨家的“非攻、兼爱”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文化深广影响,彰显了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诸子百家”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武术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武术在它的漫漫发展历程中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流派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表达。摒弃武术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和不良习气,克服华而不实,不断提高武术体育竞技水平。在当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武术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武术文化研究存在滞后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使中国武术文化呈现出片面化、碎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当代武术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问题。认识不到位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思想和文化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要促进武术文化和教育身份回归,彰显民族文化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武术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继承发展,守正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中国武术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活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实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爱、文化自强思想,才是复兴中华武术文化之路。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其传承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承、训练方式等。面临传统武术在去实战趋向明显的环境下,这给传统武术生命力与发展面临考验,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载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武术所展示和内隐的文化意涵,更多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的竞争意识。这些理念、精神和意识的存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武术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健康观、教育观等,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国武术生存发展的根基。要遵循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坚持中国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武术的多功能和价值,使武术运动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国际社会中迅速提升,武术也必将焕发出蓬勃的力量,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征服世人。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是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精深的文化底蕴是其传播的根基,其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强武术思想文化学术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武术文化存在的模糊认识,克服守旧思想,破旧立新,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实施振兴中华武术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中华武术大文化体系,为武术发展开辟创新发展之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武术教育,武术进校园是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最佳形式,也是未来中国武术发展的希望。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要高度重视武术教育工作,努力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将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或课程进入学校深入推广,形成武术“从娃娃抓起”的传承保护意识,让武术成为国家和社会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深入挖掘整理武术地域特色文化

武术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着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背景和不同环境所决定的文化差异性,在形成与发展中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任何一个拳种、流派或体系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加强对地区、地域特色武术项目的历史发掘与研究,开展武术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促进传统武术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完善武术理论体系,丰富中华武学文化宝库。全国各民族、各流派、各地方所特有的传统武术拳种,本身具有其独特性、关联性和同一性,异彩纷呈,它们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共同构建了庞大的中国武术体系。加强对非遗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弘扬好,将非遗武术文化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各地武学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武术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劲的动力。武术是国家、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科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以及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武术开展与全民健身多层次、多种类群众运动相融合,使武术运动更具有大众文化特色。武术运动对于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国际体育竞争能力,推动体育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信仰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挖掘武术地域文化内涵,开发武术文化发展潜力,全面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思想和精神凝聚的,要重视民族精神信仰的力量,让中国武术为民族文化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弘扬传统文化,不忘初心,领略精髓,凝聚民族之魂魄,传承民族国粹永恒精神,构筑传统武术文化脊梁,让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坚定的信仰,以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中华文化中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想、“崇正义、尚和合”的思想都是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武术服务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助力中华民族强国梦,将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武术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世界体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按照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让武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世界,使武术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彰显传统武术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让武术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三)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受西方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也使很多优良的传统武术正在遗失或弱化,当代武术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一些非遗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严峻形势。《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武术再博大精深,再历史悠久,如果不能传承它,不能弘扬它,也将必定会走向衰落或绝种。中国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要,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武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坚持民族文化根本,重振武术精神,构建武术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切实保护好传统武术精髓,推动中国武术向前发展。历史就是文化积淀,创新才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生命力,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建立科学的武术训练体系,适应武术训练发展需要,提升武术国际体育中的竞争力。武术要发展,首先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建立起良好的武术道德信仰体系,提高对武术文化与教育价值的认识,真正将各项弘扬与发展措施落实到实处。一个国家真正站起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核心的是个人心灵的独立,是文化和精神家园的独立。要增强文化自信,珍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武术上升到文化、哲学、教育、艺术与精神的高度,在全社会中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和教育地位,全面促进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在遵循武术运动自身规律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促进对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体系以及西方科学的贯通融合,充分借鉴西方力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赛事评判体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以适应竞技武术的时代发展需要。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格局大趋势下,重视对具备民族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国际性武术人才的培养,构建尊重人才、尊重艺术的大环境,使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飞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也随之不断彰显,武术一定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共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世界文明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日实现作出更大贡献。一百年,日本的空手道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近三四十年来,韩国的跆拳道馆在中国已遍地开花,印度瑜伽馆也会越来越多;而中国传统实战武术却被中国人慢慢遗忘,取而代之的舞蹈化套路与影视表演武术。这些“花架子”的东西不能反映中国武术的本来面目,客观上阉割了武术的精髓和精神。中国武术如何健康发展,应引起全民族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中华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根脉,它滋养了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它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内核,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披荆斩棘的智慧之源。加强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展示中国武术文化魅力,推动武术健身运动,对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体武术人和爱好武术的人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武术发展新的春天到来。通过武术可以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人民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重要力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以国术的形式走向世界。继承和传承武术文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弘扬中华文化,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