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蒋夺取民国大权的过程中,黄埔军校是他事业起飞的重要跳板,而当上民国“一把手”的他,最喜欢别人叫的一个称谓就是“校长”。
正因为如此,老蒋对“黄埔出身”的将领特别信任重用,从黄埔时期,有八位将领逐渐成为老蒋的心腹大将,他们被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这八位国军将领,也被称之为老蒋的“八大金刚”。
1949年国军在大陆溃败后,他们大部分都追随老蒋逃到大陆对岸的宝岛,而只有一位将领”投诚”,回到人民怀抱,留了下来。
这位将领,就是被誉为“和平将军”的张治中。让人敬佩的是,这位原国军将领后来成就非常大,不但当了彭老总的副手,后来还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张治中的传奇事迹。
黄埔结缘:成为老蒋心腹
张治中,1890年出生,家乡是安徽巢县洪家疃村,24岁时他考入著名的保定军校,毕业后南下广东参加革命。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黄埔军校,任命老蒋为校长。如何聚集一批军事教学人才,把学校办起来呢?老蒋有一套自己的用人标准和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地域化:老家浙江人士优先。一个是同学化,母校保定军校毕业生优先。
由于张治中和老蒋都就读过保定军校,可以说是师出同门,所以张治中自然成为了老蒋的座上宾。不久之后,他相继被老蒋任命为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黄埔军校步兵科军官团团长等重要职务,自此两人结缘黄埔,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共事,而张治中凭借着出色的才能,也成为了老蒋心腹。
北伐战争胜利后,为了便于直接领导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在南京另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
由于该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的重任,因此老蒋对这所学校非常重视,派国民党大佬何应钦担任教育长。后来何应钦离任,老蒋又亲自任命张治中接任。在这个关键岗位上,张治中一干就是近10年,国民党后来的很多军官,大部分都是张治中的学生。
奋起抗日:两次血战淞沪
众所周知,在民国时期,淞沪地区工商业发达是,是国民政府的重要财源地,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就把矛头调转到淞沪地区。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一手导演“士兵失踪”的桥段,并以此为借口,向防卫淞沪地区的十九路军发动进攻,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率领下果断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序幕由此拉开。
然而十九路军将士虽然作战英勇,但是由于武器装备落后,连续作战多日伤亡非常惨重。在这一危急时刻,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主动向老蒋请战,表示:“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
老蒋见张治中决心坚决,于是调集驻守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担任军长奔赴前线战场。部队出发前夕,张治中深知战场残酷,命运无常,于是写下一封这样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
第五军到达淞沪前线后,与十九路军精诚合作,一致对外,连续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到了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第二次侵略淞沪地区,时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的张治中,率部第二次与日军交锋。在战场上,张治中常常深入前线,靠前指挥,表现出为国奋战的崇高精神,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再机上统帅部的误解,张自忠不得不辞职,离开了前线。
这两次淞沪抗战,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张治中两次带兵血战日寇的事迹,却犹如两颗耀眼的星星,永远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北平谈判:回到人民怀抱
1949年,随着三大的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在北方的势力基本被横扫一空。在内外的压力下,李宗仁接替老蒋担任代总统,派出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赴北平负责和平谈判。然而事实上,李宗仁虽然是名义上的一把手,但是退居幕后的老蒋并没有放权。
在浙江溪口老家,老蒋通过心腹遥控着南京政府和和平谈判的进程。当协《国内和平协定》的草稿送到南京后,老蒋破口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随后,国民党中常会发表声明,表示拒绝接受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熟读历史的军迷们都知道,在谈判桌上,没有完成任务的谈判代表,回到大本营后,很多都会被拉出来当“替罪羊”被秋后算账。而如今谈判破裂,南京代表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留在北平还是回到南京?
此时身在北平的张治中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中,内心非常苦闷。一方面,国民党的腐朽统治让他极度失望,他也看到国军败退的残局已无法挽救。另一方面他多年与老蒋共事且深受重用,在某种程度上,蒋对他有知遇之恩。
对于张治中的这些顾虑,周总理一方面为张分析,说:“你这是封建道德,你为什么只为一个人着想,而不为全国人,为革命着想?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一方面还派专人将张的家人护送来北京,解除张的后顾之忧。
最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张治中这位和平将军留在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随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陶峙岳、包尔汉联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奔赴西北:担任彭总副手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便于统筹管理,中央决定在陕西西安,成立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由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兼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负责管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
考虑到张治中历史上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和威望,上级任命他当彭老总的副手,担任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对于这项工作安排,当时毛主席专门对他说:“你去做彭德怀的副手,委屈了吧?你过去是西北四省军政长官,现在是副手,委屈你了。”主席说这番话,不是没有原因的,之前毛主席就曾高度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来到西北后,张治中积极协助彭总进行工作,两人也结下深厚友谊。此后,他又相继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1959年,彭老总在庐山为民发声,遭受不公待遇。后来,张治中不顾自身安危,亲自给主席写信,为彭老总发声: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
在当时的情况下,张治中这种仗义执言、敢说这话的高贵品质,是非常难能可贵,也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1969年4月6日,79岁的张治中因病在北京病逝。如今在张治中将军的故乡,他的故居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游客学生前来瞻仰。在此,让那个我们向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