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

中国文化正如“江河万古长流”,绵延至今。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万古斯文》,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自身特质、国际条件等诸多方面,将中国文化的辉煌一一写来,让当代人更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这是一本大家名家撰写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优秀之作。一册在手,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珍宝便可尽收眼底。

书中有一节讲到了华夏民族的起源。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部分知识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主要是围绕汉族所讲述的历史,可能忽略了一些其他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为了形成更完整的中华历史观,我们也很有必要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民族的起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指出,在神话传说的时代,中华先民的血统便具有多样性。比如生活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的是古羌人,奉炎帝为首领;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是古夷人,共有九部,称“九夷”,相传太嗥、少嗥是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奉黄帝为始祖。还有在江汉之间居住的古苗人(“三苗”),以及更南边的所谓“南蛮”。这些族群都活动在中国的地域上。

夷人、戎人、苗蛮、狄人和羌人分布于中华的东西南北中之地,其中一些氏族部落融合后形成了汉族,因此汉族其实也不是特指某个单一民族,而是属于华夏这个大族群。作者认为,华夏民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夏、商、周人的始祖,都与黄帝有联系。正因如此,黄帝便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

汉族成为“华夏”的代表,华夏文化也从周边文化中多方吸取营养,双向交融,最终促成兼收并蓄的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传统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这种特殊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几乎无所不在。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玉龙,吻部前伸,双眼突出。在南北相距数千米的不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分别发现了龙的形象,表明中华民族的龙崇拜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渊源。

民族融合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在农牧社会背景下,民族不是一个好的区分标准。对于游牧人来讲,部族是更方便的划分单位,而对于定居民族来说,家族(宗族)更容易区分。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羌臧、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并不能够清晰划分的族群,他们之间的争斗也该视为内部纷争。

此外,南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与隋唐有着紧密的承接,大唐皇族也有前朝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如果没有五代十国的少数民族统治,后来的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就难以说清楚。而当时少数民族政权仍然存在且很强大,这也就解释了金、元朝代的缘起。笔者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形成也有一定贡献。

(本文作者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