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一款冰箱贴上架短短两个小时,就卖出1700件;上市三个月,卖了近8万个,带火同系列文创销售总额突破1000万元……近期,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火爆盛况,不仅点燃了公众的热情,也彰显了“博物馆热”正悄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浪潮,重塑着年轻一代的旅游版图与生活风尚。如今,青年群体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观光游,而是渴望通过近距离接触那些沉默的文物,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完成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博物馆:年轻人打卡新地标
“去任何一个城市,首先去转一圈博物馆!”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这不仅仅是“流行语”,更是脚下的行动。有的年轻人甚至“为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2023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95%的受访大学生去过博物馆参观,近8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喜爱观看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
不少博物馆开始探索把传统展览和流行要素结合起来,用现代创意呈现历史文明。从故宫文创打造出“萌萌哒”雍正形象等多个“爆款”,到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结合考古发现推出的盲盒,一系列新理念、新创意,让博物馆脱下了神秘的面纱,变得越发平易近人、生动可爱。越来越多的展览朝着趣味化、生活化、新颖化发展,配套的文创产品、亲子研学、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寓教于乐。
智慧博物馆建设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博物馆展览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云端”,极大摆脱了实物展览的时空限制,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和更大的信息量,丰富了传统的博物馆语言。博物馆展览不再是展厅中简单的文物介绍,而是采用新的媒介和手段从各个角度为观众阐释文物背景和艺术价值。
年轻人的“博物馆热”从何而来?
潮流来袭,背后必有深意!年轻人的“博物馆热”绝非偶然,而是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内在情感的行为外化,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的时代产物。
精神生活的新追求。当前,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领域,而是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当代青年普遍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且在互联网的长期作用下,具有更为宽广的眼界和见识,更倾向于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因此,他们对博物馆这所充满“文化营养餐”的“大学校”充满向往。
社交活动的新场景。青年一代的社交理念发生新变化,呈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不热衷吃吃喝喝的所谓“酒桌文化”,而是基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共同爱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迈向更高层次的交往。而当前的博物馆提供了这一平台: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拓展了青年社交语境的选择范围;线上分享“看展式社交”等,助力青年寻找文化和情感共鸣,巩固或拓展人际关系。
科技赋能的新体验。生活在数智化时代的青年,对科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乐于追求富有科技感的体验产品。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尝试运用前沿科技,充分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综合运用红外感应、AOA定位、XR空间副舞台等数字化手段,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务项目,更多青年被“圈粉”。
如何让青年“博物馆热”长居“顶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博物馆保持持久的热度?关键在于讲述好故事,且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博物馆需要在吸引青年观众和坚持博物馆的特质之间作出科学平衡,将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并揭示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叙事的起承转合,让青年在故事中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
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坚持“内容为王”,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展览内容,持续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让青年在指尖轻触间,就能跨越时空,在虚拟世界中畅游博物馆。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参观过程,分析青年观众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以此生成智能语音讲解等分众化的服务模式,让每一次参观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
文创产品是连接博物馆与青年的桥梁。要把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青年的接受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以博物馆的特色文化为主体,把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考量不同青年群体的审美情趣,设计一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同时,通过IP授权合作,推动博物馆与餐饮、教育、展演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打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态,让博物馆文化在青年生活中绽放异彩。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博物馆,是今天的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昨天的“时空隧道”。博物馆与青年的双向互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年深度对话中华文化的桥梁,青年在文物中寻根,在历史中前行。
鸣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项久雨
本期编辑 | 孙渴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