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近日,永定法院城郊法庭联合司法所、当地居委会,运用“六尺巷”典故与家训调解法,成功化解了一起七旬兄弟俩因宅基地物权引起的纠纷。
古稀兄弟反目成仇
“法官,我哥太过分了,以前我家建房时在后边特意为他家留了一条小路,现在我想粉刷墙壁,他居然搭起个木棚故意拦着我!”
“法官,别听我弟瞎说,他家地梁都建到我家门坪上了,现在还想把墙建出来,亏我当时同意他这么建房……”
两位七旬老人一见面就争吵不休……为何两位七旬亲兄弟要诉至法院?
事情要从永定法院近期收到的一纸诉状说起。廖氏兄弟家住永定某街道,两人房屋仅一墙之隔,然而从弟弟宅基地延伸到哥哥门坪前十公分左右宽的地梁成为横亘在兄弟之间多年的隔阂,两人因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通过调查,孔法官深知要化解该起宅基地物权纠纷,关键在于引导兄弟间放下积怨已久的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孔法官勘察现场
在实地勘察阶段,孔法官发现廖氏兄弟见面就吵架,双方难以坐下来耐心协商。为此,孔祥村主动担起“传话人”,依靠“背对背”的调解方式进行促和。
“六尺巷”典故化心结
“我们多跑一公里,群众就能少走一段路。从群众出发,用百姓法,平百姓事,要让群众看到我们是真心实意为解决问题而来。”
在多次走访调解过程中,孔法官与廖氏兄弟逐渐熟络,双方当事人也没了最初的对立情绪。
“清代宰相张英让地三尺,成就‘六尺巷’的美谈。我们客家家训也有言,兄弟姐妹一团和,同心协力搭金窝;亲帮亲,邻帮领,近邻也当自家人。你们既是兄弟,又是近邻,更应该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孔法官凭着多年办案经验为俩兄弟讲述了六尺巷“礼让和为贵”的典故,结合客家“兄友弟恭”家训又从情理利法四个方面分别为双方当事人进行分析。
“我们常讲兄弟如手足,家和万事兴。你们俩兄弟都七十多了还在闹腾,闹得子女都不怎么来往,在外头还得为你们担心。你作为哥哥先做个表率退一步,你弟那边我会再去劝说。”
“法官,不是我不肯让,这些年我对我弟已经仁至义尽,现在就想争上一口气。不过既然法官这么说了,当哥哥的就再让他一回。”
多方联动解纷促和
经过孔法官用心调解,双方都有了和解的意愿。为了趁热打铁,孔祥村邀请社区书记、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双方当事人齐聚一堂共同协商,鼓励当事人在“以和为贵,互让互谅”的基础上化解矛盾,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根据调解协议,双方同意各退一步,哥哥拆除木棚为弟弟粉刷墙壁提供便利,弟弟允许哥哥可以在地梁边上建墙并且在其房屋加盖时再将雨棚延伸到其房顶部分切除。这起因短短地梁引起的兄弟间纠纷终于得到圆满化解。
调解完毕后,哥哥当场履行义务,移除了堆放在案涉墙脚的障碍物。“村居法官平常要面对很多这种家事纠纷,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取得更好治理效果。”法官孔祥村感慨道,“只有多从传统文化中借鉴经验,倾力调解,用情解纷,才能让千头万绪的家事因“和”而解。”
近年来,永定法院始终秉承司法为民的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为贵”处世理念与传统客家文化紧密关联,通过调解等多元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化解民众矛盾,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文编:赖钦城
审核:李汉臣
监制:阙哲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