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1月29日,对花滑女将K宝持续了两年的仲裁宣告终结:她被施以禁赛处罚,所参与的北京冬奥团体第一名也被取消。
2021年底,这位花滑届的新星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的时候才15周岁,大好前程就此断送。
当然,为了成绩明知违反规定仍要做也不值得同情。事实上,铤而走险甚至送命的都不在少数,“体育精神”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笑话。
(瓦利耶娃)
一、名将嗑药被唾弃,走上歧路为成绩
1984年,卡尔·刘易斯以9.99s的成绩勇夺桂冠,此时他丝毫没有预料到旁边的这位铜牌得主约翰逊会在后续的几年时间里会与他共争辉光。
1985年、1987年、1988年刘易斯接连三次败北,其中两次约翰逊都创造出了新的世界纪录,看上去他输得并不冤。那时,人们都以为要见证一位新的百米王者百米田径了。
汉城赛场上,约翰逊奇迹般做到了从枪声响起开始就遥遥领先,并把这种绝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终点。人们欢呼雀跃把他高高往天空抛,甚至给他冠上了“第一飞人”的美誉。
(百米大战)
时年27岁的约翰逊站上他人生的顶峰,金牌、鲜花和听不完的赞扬。然而, 比赛结束的第三天奥委会就收到了一份阳性报告,这份报告的主人正是新鲜出炉的100米金牌选手。
巅峰之下就是谷底,约翰逊的金牌还没有捂热就勒令还回去了,顺延给了老对手刘易斯,他本人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本·约翰逊)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2年的禁赛惩罚到期之后约翰逊回到了赛场,但从此泯然众人没能取得过去那般耀眼的成就。
等他再一次回到公众的视野,又是兴奋剂丑闻。是的,这位昔日的名将不愿接受已经变得平庸的自己,按耐不住又嗑药了!这一次,等待约翰逊的是永远被拒绝在赛场之外!
在百米赛场上深陷兴奋剂丑闻的不止这一位,林福德、马里昂等多位奥运冠军都被查出嗑药。
就连刘易斯也被坐实也是嗑药大军中的一员,他本人亲口承认1988年尿检阳性的人当中有他一个,只是他幸运地在美国的袒护之下成功躲过惩罚。
兴奋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这么多运动员冒着生涯尽毁的风险也趋之若鹜?
(刘易斯)
其实,它不是某一种药而是一类药的泛指,只要是能够刺激神经、增加人的兴奋感的药物都可以称之为兴奋剂。它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人的状态,所以经常被不道德的使用在体育比赛中。
在今天,竞技已经超脱了单纯依靠人本身的力量的范围,心态、排兵布阵、科学训练等等都会对成绩产生影响。兴奋剂,作为一种能够切实激发潜力,成为了某些人严重的法宝。
赛场上,可能0.1秒就是冠军与亚军的区别,一个状态的起伏就是金牌银牌的差距。有了兴奋剂的加持,约翰逊可以一再创造新的纪录。
(兴奋剂检测)
效果如此立竿见影,所以即便是如今的体育届在禁用兴奋剂上达成共识并有严格的检测流程,还是不断有人想尽各种办法服用。这个人不仅是指运动员,还包括他们背后的团队。
比如,离开了田径的约翰逊就把兴奋剂带到了新的体育领域,他所负责的足球运动员也被查出嗑药;K宝当时年纪小心智不成熟,服用禁药显然与教练等人有关系。
(K宝)
二、诞生时间上千年,现代技术助新生
兴奋剂的使用历史十分久远,古代奥运时期它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摄入的途径是日常的饮食。当时的人们在劳动、狩猎的时候,也会采摘某些植物或吃动物的特定部位来保持精力。
比如,蘑菇,我们知道某些蘑菇含有能够致幻的物质;可可叶,它所含有的植物碱能够起到兴奋作用……服食他们,能够让人的大脑和精神保持兴奋状态。
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经常会饮用一种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饮品,其成分之一是有毒的蘑菇。但人们不管服用什么都要承受可能的失败后果:轻则生病重则直接送命。
(士兵上战场前)
别说在那个医疗落后的原始时代,就连今天也是如此:云南的蘑菇为什么那么有名,不就是因为把太多人给送进了医院!
再加上直接从天然植物中所获取到的有效成分量比较少,对体力和耐力的提升效果有限,还没有达到能够扭转乾坤的地步,所以彼时人们并未把这种行为当做是不正当的。
(毒蘑菇)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那些动植物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变成浓度足够高的药品,它所起到的效用已经到了足以改变赛场结果的地步。
鸦片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英国作为当年的始作俑者让人深恶痛绝。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会让人上瘾的东西在它自己国内也有不少人在服用。
不同的是,服用者不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空虚,而是想要通过保持大脑的清醒在长跑比赛中打败竞争者们。1807年,一个叫伍德的人就用这种方式拿下了冠军。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效仿者就会层出不穷。1865年荷兰的游泳比赛、1879年美国的自行车比赛,都有运动员在参赛期间食用毒品,而且参与的人员不在少数。
这说明,磕药在当时的欧美体育赛事中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这也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了兴奋剂的阴云之下。
(鸦片)
那时候嗑药夸张到什么地步呢,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那个场景:运动员在跑道上咬牙坚持着,教练居然一直携带着“秘密武器”在跑道之外紧紧跟随。
等托马斯的体力接近极限,教练见势不好就掏出了他的武器-一支注射器,然后快速给自己的运动员来了一针。结果奇迹出现了:运动员居然当场满血复活直冲终点,最终摘下桂冠。
那神奇的一针是什么呢?是士的宁,一种老鼠药中的成分,能显著增加肌髓兴奋度。它的副作用也相当大,如果掌握不好量可能会导致肌肉僵硬甚至是死亡。
托马斯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解说,他在冲过终点线之后精神一松弛人就立刻不行了,一头栽倒。所幸的是大型赛事都会事先安排医生以备急救,他因此捡回了一条小命。
但有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比赛中磕药致死最早、有据可查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886年,法国一名赛手在比赛中途突然倒地死亡,医生给出的检查结果就是服用药品不当。
(士的宁分子结构)
三、嗑药之风难停止,加大检查促公平
冠军是什么?
在有些人看来它是对才能的肯定、对运动员的汗水的褒奖;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它则意味着金钱,有了这枚奖牌就会有高额的奖金和广告费送上门来。
谁不想要站在高处俯瞰众生谁不想要一夜暴富,所以当嗑药这个可以帮人们实现梦想的捷径摆在面前的时候,哪怕是它可能存在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依然有人前赴后继以身试险。
有200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愿意以死亡为代价换取短短数年之内的赛场高光。
1952年,人们眼中最神圣的奥运赛场已经沦为了兴奋剂的垃圾堆,运动员们甚至毫不遮掩的把用完的瓶子直接丢弃在现场。不堪入目!
(金牌)
胜利的果实都被钻空子不道德的人给摘走了,那些自身优秀又遵守规则的人反倒成为了牺牲品,让公平、体育精神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个笑话。长此以往,体育还如何继续推行下去?
曾经有很多人提出过禁止兴奋剂的呼吁,但由于这里面利益错综复杂,想要投机取巧的、药物研发商这些对立面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反对。
(体育比赛)
但情况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地步:奥委会在1961年成立医学委员,在1962年决议禁用兴奋剂,1964年颁布了相关条例。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是由于规定不够详细、检测也不全面,所以它的效果还不够仍然有很多人无视规定继续嗑药上场。
一直到1967年,奥运会开始拉清单一项一项列举禁用的药物名称,并且宣布在次年开始不在抽检而是全面检查,禁药的威力这才开始显现出来。
(奥委会成立)
从1968年开始,禁药清单逐年在加长涉及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到了2008年北京开门办奥运的时候,比赛期间的药检多达4770例,别说运动员了就连参赛的马都没有能够逃脱检查。
检测的手段也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建立了保存样本过后抽检的制度,最大程度减小漏网之鱼。因此,兴奋剂的使用大幅度降低。
(体育比赛)
但只是降低并不能杜绝,科技越来越发达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用来遮盖兴奋剂的药物这样就可以在检查中瞒天过海。禁药清单,基本还是会稍微滞后一点。
名将深陷兴奋剂的丑闻依然时不时就会占据新闻的版面,女子短跑名将乔伊娜被指责是嗑药过量引发心脏病而亡、琼斯也因此被禁赛、剥夺荣誉。
其实不只是运动员,某些国家官方都支持磕药搞出了“持证嗑药”,要不然刘易斯也不会成为漏网之鱼甚至在多年之后自曝嗑药并大言不惭没人能从他手中夺过那些金牌。
(乔伊娜)
我国则从始至终都坚决支持禁止兴奋剂,不断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加强检测、加大处罚,效果也很显著阳性率逐年降低:从2018年的0.36%下降到了2020年的0.16%。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使用和反对兴奋剂上的斗争还会持续下去。但基于对体育的尊重、对道德的基本要求,磕药都会是人民群众所唾弃的行为。
参考资料:
陈铮.“魔”与“道”之争——探秘兴奋剂与反兴奋剂殊死较量的百年历程[J].首都医药,2007,(15):40-42.
俄罗斯花滑选手瓦利耶娃冬奥金牌被判无效 禁赛四年.中国新闻网,2024-01-30
盘点涉药百米飞人.信阳晚报,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