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们,我们来看你们了,当年你们随我父亲南征北战,把鲜血和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深秋,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烈士陵园里,10余名老者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肃立,在向烈士默哀、献花后,一位耄耋老人饱含深情的发言,让在场的百余名党政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无不动容。
老人名叫钟戈平,今年已82岁,其父亲是开国少将钟伟。1947年,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在上级几次督令东进,师领导意见分歧和敌军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果断作出了暂不东进、就地歼敌的大胆决定,最终在农安县靠山屯重创敌军,受到东总首长表扬。然而,在那场战斗中,不少官兵英勇牺牲,因战事紧张,尸骨只能就地掩埋。
1985年10月,靠山镇政府在镇西北高地新建烈士陵园,为牺牲烈士建起了烈士墓。然而,因年代久远,考证困难,大多数烈士没有留下名字,只能在墓碑上刻上“无名烈士”字样。
1983年,钟伟将军身患肺癌且已是晚期,回忆、总结一生的往事成为他急于完成的主要事情。次子钟戈平在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时问父亲:“您一生打了那么多漂亮的胜仗,哪一仗是最难忘的?”
“当然是二打靠山屯!”钟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他说:“在我军三下江南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果最辉煌的是第三次下江南,而第三次下江南战役的关键之战就是二打靠山屯的战斗……”
在向儿子详细介绍靠山屯战斗历程后,钟伟将军表示,有生之年无法再回靠山屯,祭拜牺牲在那里的战友,是他最大的遗憾。
1984年,钟伟将军因病去世。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2023年7月,81岁高龄的钟戈平与带着10余名当年参加这场战役的将士后人,从祖国四面八方齐聚靠山屯这个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靠山烈士陵园祭扫时,一块块无名烈士的墓碑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没有先烈血与泪,哪有吾辈安和康?烈士为国捐躯,长眠异地他乡,我们要为他们找到名字,为他们树碑立传!”钟戈平的肺腑之言,也是大家的共同心声。从农安县返回后,这些将士的后人,开始多方搜集关于靠山屯战斗牺牲官兵的各种信息。
在79集团军某旅(前身即二纵五师)军史馆里他们获悉,当年参加战斗的官兵,大多来自苏北地区。在该旅军史中,他们就查到14位在靠山屯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姓名和入伍地,绝大部分来自苏北地区。
根据这个线索,这群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和江苏等地,通过走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部门,查阅《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终于又查找出40多位烈士的名字和他们的籍贯、参加革命时间以及牺牲时的职务等信息。
高元书,男,江苏怀安县徐杨乡人,1926年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特务团二营五连通讯员,1947年在靠山屯战斗中牺牲;朱兴华,男,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人,1924年6月出生,1944年9月参加革命,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某部排长,1947年在靠山屯战斗中牺牲……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钟戈平等人跨越万水千山,共为62位无名烈士找到了名字。在寻访过程中,他们还搜集整理了大量三下江南战役以及二打靠山屯战斗的珍贵史料和二纵五师将士们留下的遗物。今年10月下旬,14位五师将士的后代相约从祖国大江南北再次相聚在农安县靠山镇。他们中,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已55岁。他们不顾旅途劳顿,到达农安县后未休息一分钟,立即赶往烈士陵园。
祭奠英烈后,他们将62位烈士的情况郑重地交到农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手中。同时嘱托在场的军地领导,一定要为这62名烈士重新修建烈士墓。
“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善待英烈,让他们的英雄故事传遍四方。”从钟戈平手中接过烈士名单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激动地说。
祭奠先烈后,寻访团一行来到刚刚建成的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大家一边参观一边抚今追昔,回忆自己先辈们为祖国立下的功勋。在钟伟将军雕像前,将军的大儿媳凌菊媛一边抚摸雕像一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参观结束,他们又召开了“寻访英雄足迹,重温英雄故事,传承英雄精神”座谈会。会上,14位将士后代向人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他们还将钟伟将军穿过的军装等10余件先辈留下的实物,无偿捐献给纪念馆和农安县人武部部史馆。原二纵五师政治部主任晁福祥的儿子晁振广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是英雄的后代,更应该肩负起传承英雄精神、传播英雄故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