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年羹尧掌握着清朝20万精锐大军,还占据了西北多省。如果他与当时的准噶尔部联合,那么就有机会在西北建立独立的王国,甚至有机会带兵造反,自己当皇帝。那么,这个“飞扬跋扈”、“有不臣之心”的年羹尧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首先,就是因为年羹尧在军中的影响力并不高。在正史上的年羹尧与影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形象有着巨大差别。年羹尧虽然是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实力派,但是根本不足以称之为“一方诸侯”。因为他“抚远大将军”的头衔就是一个临时职务,并不是固定的官职。所以在军中,尤其是八旗精锐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本无法与常年带兵或者与军队关系密切的老十三允祥相比。而且,当时军中精锐是以八旗为主,他们绝对不会为一个汉人卖命,即便年羹尧本人也是汉军旗人。
所以,在当时的军中,年羹尧的权力和威望,等于是“皇权”的附属品。只有雍正帝和老十三允祥支持,年羹尧才能在军中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所以,如果年羹尧真要造反,或者与准噶尔联合,在西北搞独立王国,只要老十三允祥一声令下,那么他统领的20万大军必然哗变,年羹尧不是死在乱军之中,就是被押送回北京交给雍正。然后,雍正只需要再选出一位大将继续统带大军就可以了,比如岳钟琪。
此外,年羹尧在西部地区的根基很浅。虽然,年羹尧入仕很早,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就出任四川巡抚,当时他还不到30岁。但是,在他之上还有川陕总督,与他算是平级还有四川提督等人对他的权力进行限制和掣肘,根本无法肆无忌惮地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虽然,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年羹尧被特授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真正地拥有了军政和民事大权。只是当时由于军事行动更为关键,年羹尧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应对各种叛乱方面,在民情、吏治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到了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才出任川陕总督,重点负责的是为西北大军筹措粮饷等事宜,真正的军事大权掌握在当时的“大将军王”十四皇子胤禵手中。可以说,在康熙年间,年羹尧不是扮演镇压叛乱的统兵官,就是承担筹措粮饷的“后勤总管”,根本无法在军事、民政等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
年羹尧真正获得“总揽西部一切事务”的权力,已经是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了。当时,雍正赐予年羹尧节制:“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可是,到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在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他就已经被雍正彻底收拾了。
所以,从年羹尧拥有处理“军政”的大权,到其总览西部一切事务,前后不过三四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年羹尧就算是再苦心经营,也无法将西北数省变成他的“属地”,因为大多数官僚还是忠于清廷的。所以,年羹尧在这里根基很浅,如果想要造反,不仅官僚士绅集团不会答应,就是普通百姓也不会对其支持。更何况他还要勾结准噶尔,这种行为与投敌当“汉奸”相似,会遭到西北军民的全力反制。
更为关键的是,年羹尧的没有财政大权。西北大军有20余万,每个月的饷银高达700万两。雍正帝为了供给西北大军,几乎动用了一切手段来筹集军饷,甚至不惜以抄家等方式来追讨国库的亏空,才勉强维持了西北大军的日常开销。此外,为了防止西北地区出现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雍正帝对西北大军采用了粮草按日进行配给的方式,也就是说西北大军根本没有富余的粮草。
所以,年羹尧想要造反,必须考虑如何筹集20万大军日常需要的粮饷。大清王朝以倾国之力,才勉强支撑了年羹尧在西北的军事行动,想要在相对贫瘠的西北筹措这么多粮饷绝对是一件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即便有准噶尔的支持,准噶尔也没有足够的粮饷帮助年羹尧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所以,年羹尧一旦造反,他统领的军队会立即脱离的他指挥,重新投靠朝廷。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影视剧中年羹尧的造反称王都没有一丝可能性。因为他根本就称不上经营西北多年的军阀,手中的资源粮草、饷银、军队都是朝廷临时交给他掌管的。光杆儿司令一个人玩造反?那只会给将军们提供平乱立功的机会。
责编:苏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