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水利工程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江堰,还有一项跨越两千六百年的水利工程——芍(què)陂(bēi)。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芍陂的建成,直接促成楚庄王的称霸七雄,在历史长河中也发挥了很大民生作用,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上的高度智慧。
楚国霸业的助推剂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四方战乱,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楚庄王以他的雄才大略,看到楚国要强大,农业基础很重要。彼时,楚国正与东边的吴国打仗,意图向淮南扩充领地。为更好地保障东部疆域,楚庄王命孙叔敖负责修建了一系到水利工程,芍陂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此项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叔敖是楚国令尹,在楚国实施了多方面改革,使得国力大增。孙叔敖还是当时的水利、土木专家,主持修建了诸多水利工程,毛泽东曾评价孙叔敖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公元前605年,为配合楚庄王与吴国争夺淮南土地、巩固东疆的策略,孙叔敖经过实地考察,巧妙利用当地三面环山,一面低洼的特点,汇集低洼处积水,建造芍陂,以此调节水量,灌溉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芍陂的建成,使得淮北淮南无惧天灾,经济迅速发展,继江汉平原地区之后,逐渐成为楚国的另一个经济政治中心,为帮助楚庄王称霸七雄提供强大的保障。
顺应自然的智慧工程
淮南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当地有个白芍亭,时常被一片湖泊环绕,芍陂由此得名。此湖水东、南、西三面为山,地势较高,湖泊即在北边低洼之处,由南边溪水向下汇集而成。风调雨顺时风景极佳,当地老百姓对此又爱又恨,只因此湖为季节性湖泊,每当雨季来临,山洪暴发,湖水迅速扩大,淹没大片土地,每到旱季,湖泊干涸,露出龟裂的湖底,好似疤痕,当地人又面临用水困难的窘境。
孙叔敖在淮南地区多方考察,以独到的眼光,看到此地兴修水利工程的有利条件。他把当地人民组织起来,开凿渠道,因势利导,将东边积石山、东南边龙池山和西边龙穴山的水流引至芍陂,免其泛滥。为控制水量,孙叔敖又在西、北、东三面五个水门,水门用厚重的石头作为材料,“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调节水位、灌溉农田的水利系统。
芍陂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设计五个水门,在天旱时开门灌溉农田,雨季则蓄水防止山洪泛滥,保持当地水土平衡,极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甚至惠及子孙后代。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打败了楚国,楚考烈王东迁都城至寿春,依靠老祖宗建造的芍陂出来的富庶地区,又延续了国祚。
千年沧桑
随着时间的推移,芍陂也经历了多次维修和扩建。据《汉书·地理志》介绍,西汉时期,官府设专门的陂官来管理芍陂的灌溉和修缮;东汉时期,庐江太守对芍陂进行治理,灌溉万亩良田。
到了三国时期,淮南是曹魏和东吴对垒的前沿阵地。为解决军队给养问题,曹操先后在淮南、淮北推行屯田制度。邓艾作为屯田官,充分利用芍陂作为保障屯田制推行的重要水利工程。他广开水渠、扩充水源,进一步扩大芍陂的灌溉面积。
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寿州总管长吏赵轨将5座水门改建为36座,使得灌溉总长达到390公里。赵轨的改造,优化了水门的灌溉调节功能,灌溉面积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西汉以来,黄河水数次向南决口,侵夺淮河流域,但前几次影响不大,到公元1194年(元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堤,一路南下侵夺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到明朝中叶,每到淮河涨水,官府和民众都惶惶不安,难以安枕。公元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黄河夺淮,使得芍陂泄水水道逐渐淤堵,虽经多次修缮,芍陂面积也在逐渐缩小,到清末时期,灌溉面积只剩一千多顷。
解放后,国家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农业发展,对芍陂进行了大修,把芍陂纳入淠史杭灌区,力保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2015年,芍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历经2600多年的沧桑巨变,芍陂现有水面34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67万余亩,寿县一个县的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的1/300。
结语
芍陂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首诗描述芍陂:“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芍陂给当地人民带来如诗如画的生活。
如今,芍陂仍然保持着古代的工程结构,灌溉寿县地区广大农田。同时,芍陂还对当地人民的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至今还在润泽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