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吉华
贺兰山精神激励我成长为企业高管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我来说,1977年3月是一个重要的命运转折点。当时,我在贺兰山部队已超期服役两年。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表现,连首长多次找我谈话、动员我继续留队。但是,由于父母年迈多病,家中急需有人专门照料等多种原因,我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为之奉献青春年华的火热军营、告别了曾经培养我成长进步的老首长,与朝夕相处的老战友相拥而泣、挥泪告别,怀着对地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踏上了返乡的征途。
我退伍回到临沂后,恰逢国家改革开放、地方经济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临沂作为革命老区,过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国家重点帮扶对象。根据沂蒙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当地农民种桑养蚕户很多。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国家多创外汇,国家扶贫办决定把筹建缫丝厂的大项目落户临沂。我有幸被推荐到这个当年令人羡慕的缫丝厂工作,心情特别激动。
对于新厂的筹建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当时建厂起点之高、引进设备之先进,均在山东省属于首家。为了争取尽快投产,缫丝生产设备安装和技术工人队伍培训,都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为了尽快高质量完成任务,厂里决定派我配合厂领导,组织300多人的庞大团队去苏州一家工厂学习缫丝技术。
苏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是太湖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地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是国家历史名城之一和是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民间广泛流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法,证明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苏州还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中国工业重镇与制造业强市,在纳米技术、生物制药、高端纺织等项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苏州市的缫丝与丝绸生产及贸易的历史渊远流长,从传统手工生产逐步发展到大工业化生产,其生产规模庞大、生产技术先进,是全国缫丝行业的龙头老大和规范化培训基地。这次学习培训定点苏州,是厂领导经过周密考察后作出的睿智决策。厂里又根据我的工作表现,选派我配合厂领导参与这次组织大团队到苏州学习缫丝技术,是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好这个艰巨任务。
我们来到建在原德国领事馆遗址上的苏州第一丝厂。其规模庞大,厂区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厂房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是一处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工厂。当你踏进厂区便感到令人震撼,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我积极向领导建议:严格按照部队的编制进行管理,实行班排连编制,严格组织纪律。在苏州学习的9个月中,大家团结一心、不怕困难,学习积极性高涨,虚心向师傅学习并不耻下问。我发扬在贺兰山军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业余时间认真整理笔记。我除了学习缫丝厂企业管理内容外,也跟班到各个车间学习缫丝工艺。
通过学习我才渐渐弄清楚:原来把一枚茧抽成一根合格的成品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不容易。工艺复杂多变,包括抽样、茧质调查、试缫、纤度设计等几十道工艺工序。尽管学习缫丝技术难度大,但为了全面熟练掌握技术,早日学成返厂开工生产,工友们起早贪黑、下苦功夫认真刻苦学习实践。经过9个月跟班作业,在老师傅不厌其烦地传授下,大家认真学习体验,进步都很大,且收获满满,都能熟练掌握各个岗位上的工艺操作。在苏州学习期间,300多人的团队学习时间长、管理难度大,最后竟然平平安安、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凯旋归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借助军事化管理的优势。
1978年初,外出学习的各路人马陆续回厂,缫丝设备调试成功。在兄弟厂派来的技术专家指导下,首次试机运行成功,全厂干部职工群情激昂、欢声雀跃。临沂,终于可以自己进行缫丝生产了,结束了沂蒙老区只能养蚕、不能缫丝的历史,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为了让缫丝生产纳入正轨运营,我的工作更忙了。除了积极协助领导制定企业管理制度,还参与生产工艺、技术操作流程等制定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每天昼夜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但我毫无怨言,坚持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秉承贺兰山军营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保持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积极主动履行生产调度和生产科长的职责。由于表现突出,赢得领导的信任和工友们的好评。1980年初,我被临沂市人事局任命为主管生产业务的副厂长。
担任副厂长后,我深感肩上的担子与责任更加重大,特别是逐步认识到企业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学科。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我除坚持业余时间努力自学外,还先后报考山东省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管理学等专业课。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认识到企业管理是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相结合体。通过学习,不但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还提升了管理工作水平。
1985年下半年,我被上级任命为厂长。当时,全国各地国有企业都在大力推行厂长负责制。当上了厂长,就意味着我要对一个拥有两千多人的大企业的正常运营负责、对全员职工的生存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我深感责任如山,如履薄冰,任重道远。 为此,我团结好每一名员工,带领厂班子成员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发挥集体智慧研究制定出了三年初具规模、五年独占行业鳌头的《企业发展蓝图》。
为实现宏伟发展目标,我们学习引进了外企的先进管理经验,系统推行业制度化管理,拟定管理纲要、实施细则,从厂长、中层干部、班组长开始签定责任书,最后落实到每位员工,不留管理盲区。这一举措,使全厂上下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让每个人有事干、有进步、有钱赚、有地位。同时,制定计件工资制、实行按劳分配,极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全厂职工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职工有荣誉感、归属感,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经过努力,产品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组织的优质产品评审中获奖。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又在原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新盖了现代化大车间,购进先进的k25型丝织机100台,实现了产品深加工、效益规模翻番的目标。丝织机投产后,缫丝厂遂更名为临沂丝绸厂。工厂不但经济效益提升,还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创汇企业,开辟了国际贸易业务,先后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和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开展商贸交流。
由于我们始终牢记使命,不断学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借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加强合作共赢的原则,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一个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国家中型企业,这是全厂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工厂扩容后,由单一生产白长丝、机制丝、手扒丝等原料产品,升级为生产丝织产品,包括里子绸、彩旗绸、各种被面绸等几十个品种。无论是丝产品还是绸产品,当年有多种产品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优质奖和专利奖,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些产品,不但在全国各地有销售,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也不断拓宽,如日本、韩国、港澳与东南亚地区、俄罗斯及东欧、西欧等多国商贸公司,都是我厂长期合的作伙伴。丰富多彩、品优质高的产品,不但扩大了中国丝绸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
一个企业要达到高质量创新发展,必须抓队伍建设。在我任期内,十分注重员工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把崇军理念放在首位。为提升全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每年都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几十名优秀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到本企业工作。因为当过兵的人经过解放军大学校的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很高、工作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组织纪律性强,且富有正义感。通过多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有力提升了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家爱岗敬业,主动自觉为企业发展出力流汗、建言献策,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鼓足干劲、争创名优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通过大力加强新产品开发、优化客户结构、多生产高质低耗名优产品,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加强科学化管理,临沂丝绸厂年底在全省丝绸行业综合测评中跻身前三名,并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先进企业,顺利实现年利税“双百万”、创汇名列全国前茅的目标,职工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全厂干部职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提高职工福利、改善居住环境,先后建起新的宿舍楼、购置了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大客车,扩建了幼儿园、浴池、职工餐厅等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经过上下不懈努力,工厂里的物质文明实现了,精神文明也发生了新变化。全厂职工个个士气高涨,人人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深入人心。除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外,我还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通过开运动会、开展技术操作表演赛,让职工把自己的工作体会、工作场景融合到业余生活中,充分展现缫丝女工的精神风采,如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舞《快乐的缫丝工》在全省丝绸系统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全省企业职工业余文艺调演中名列前茅。经过多年打拼,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效益好了、社会影响力大了。过去,厂里因经济效益不好工资收入低,职工人心惶惶,很多技术骨干精英纷纷要求调离。现在的临沂丝绸厂环境美、工作条件优越、职工收入高,能到丝绸厂工作已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就业理想。
在任期内,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与职工打成一片,从不搞特殊化。我不分昼夜深入生产一线,处处发扬光大“贺兰山精神”和部队的优良作风,始终把艰苦创业与真抓实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这也是企业能开创新格局,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要建设现代化企业和国际接轨,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我带领班子成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排除各种干扰,积极参加全国厂(矿)长综合培训学习班、省经委举办的企管干部学习班、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等各类学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系统学习,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多次随省内丝绸专家到南方知名企业参观学习交流,观摩研讨丝绸行业的管理方法、发展方向、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新问题。我把参观学习的体会和平时工作中的管理经验融合到一起,研究总结出先进的管理应用核心点,坚持人性化、制度化、激励化管理,把功夫用在精准管理上,从严细实衡这四要素抓起。经过系统整理资料和统计学分析处理,撰写出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企业管理论文。在交流会议上我所作的典型发言,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认同,并在省内推广应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回首往事我感慨良多。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跌宕起伏,并由“贺兰山卫士”成长为企业高管、高级经济师、缫丝织绸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贺兰山军营艰苦环境下的历练,得益于部队老首长和老班长的细心教诲与严格要求。曾经的军旅岁月,虽然说辛苦,却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在如火如荼的军营里,我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从不服输、学会了永不言败。无论是条件艰苦的国防施工,还是严寒逼人、酷暑难耐军事训练,都让我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回首往事,那段军旅生涯如同一首永远的赞歌,在我心里久久回荡。我的青春,就是在军营里书写的。每一次军礼、每一首军歌、每一件军营往事,都深深铭刻在我心底,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篇章。
转眼我已年至古稀,回头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才知道当过兵的人收获匪浅。此生不悔曾从军,军营铸就灵魂。再次感恩那个时代的军营和那个时候的老首长以及曾经风雨同舟的老战友,感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我虽然已经离开军营,但那份军人的荣耀与自豪以及军营养成的素质却让我受益终生、永远铭记在心。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王吉华 祖籍山东省临沂县,1954年3月出生,1970年10月参加工作,在临沂县农机厂当工人。1972年12月入伍,在陆军20师步兵58团3连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74年3月入党,1977年3月退伍。退伍后到山东临沂缫丝厂(后更名为山东临沂丝绸厂)工作,历任统计员、计划员、生产调度、生产科长、生产副厂长,厂长;1991年,调临沂市丝绸公司任计划科科长、企业管理科科长;1996 年,调丝绸服务公司任经理;1999年,任山东临沂天宇丝绸有限公司经理;中央党校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2009年退休。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