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生孩子越少养孩子就越贵#
这个很简单,因为孩子越少,机会成本越高,简单说就是越输不起。
一家有五六个孩子,有一两个有出息的,对父母来说就够用了,养儿防老嘛。
但是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那就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因为没有选择,哪怕明知道是智力低于平均值的普通孩子,家里也必须用所有能用的资源往上堆,让他达到平均线以上。
所以说,孩子越少,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投入会越高,养娃成本越高。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并不是说因为养娃成本高,所以大家就不愿意多生,只要把养育成本降下来,尤其是教育成本降下来,大家就会愿意多生。
这是两码事。
在大家收入还比较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生孩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计划,也就是不愿意按照计划去生育,有了就生,反正大家都觉得只要活着就行,也没人在教育上投入太多,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也没多少资源去投入。
而且,当时多生孩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出现意外,因为当时婴儿存活率相对比较低,即使生下来之后没什么,成长过程中遇到意外夭折的情况也很常见,可能今天看来一个普通的流感,就足以让一个家庭失去一个孩子。那么孩子多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了。
简单来说,就是那时候大家都还是自然经济下的状态,尤其是农村,都是顺其自然。底线比较低,上限也比较低,大家差距也不大,对社会竞争也没什么概念,就完全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但随着社会资源的积累和贫富分化,社会竞争也开始加剧,大家对生育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大人要攀比,孩子也要攀比,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决定一个家庭对生育的态度,就要考虑生娃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不再是顺其自然了,而是要先算账,看看是不是划算。
比如现在一说多生一个孩子,大家就要摇头,就是觉得养娃成本很高,长大以后上学、结婚压力很大,超出了自己的负担能力,就不愿意多生了,有一两个就够了,最多是生三个。
尤其是现在彩礼越来越高,即使是以前对生儿子非常执着的农村家庭,也觉得一个就够了,最多两个,再多一个儿子就没必要了,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当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强制一胎化,也起了很大作用,等于在大家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强行推行一胎化政策,加速了这个过程。
尤其是把计划生育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大幅度加剧了城市家庭多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因为体制内的人可能会因为多生一个孩子而失去工作,或者失去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
在农村,强制性的计划生育罚款政策也增加了农民的生育成本,每个家庭在决定是否多生一个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个后果。
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大量的农村家庭被迫两地分居,实际上也等于减少了生育机会。
因此,按照此前一些专家的研究,中国的人口均衡需要中和生育率保持在2.3,这个数字是在1991年就达到了,但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正是全国强制推行一胎化的高峰期,等于人为强行压低了生育率。
甚至到了2010年代,像张艺谋这样的名人,还因为计划生育被迫缴纳巨额罚款,某些地方还因为强制引产导致孕妇死亡。而这个时候中国的生育率实际上早已远低于合理水平了,但政策调整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
到现在,人口出生率严重下降,已经导致人口结构出现了严重危机,才想要改变,其实已经有点晚了。
但现在不光是提供各方面保障,提高老百姓的生育意愿的问题了,而是要改善预期,也就是说,让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能够更好一些。
今天的年轻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的年轻人,他们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养孩子的成本,而是生育孩子会不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导致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
如果每个年轻人都觉得自己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到35岁的时候就会面临失业危机,连养活自己都难,那么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就是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也不愿意做什么长远打算和规划,甚至连社保都不愿意交,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先过好眼下再说。
而改变这种状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让每个人都对未来有更好的预期,不是从二十六七岁就开始担心三十五岁以后怎么办,而是会觉得未来比现在收入更高,生活水平更好,孩子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和乐趣的事,才能愿意生。
在这个意义上说,说一千道一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各种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办法还是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停滞才是最大的问题。生育率问题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