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所谓防堵共产主义思想透过缺口向印度渗透,保护统治层阶级利益,缓解国内矛盾,以反华获取美国援助等目的,印度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选择了军事冒险,对争议地区推行“前进政策”。至1962年战争爆发时,其三军兵力已经增至60万人,另有地方武装数10万,并且是不断地向中印边界调动,加紧战场建设。在主要争议点的藏南地区方向,印度专门成立了一个执行对华作战任务的新军团第四军,长官是印度陆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尼赫鲁的心腹,印度军界反华的中坚派,故此虽然长期身居参谋、行政,甚至只是外交职位,缺乏实战经验,但还是被尼赫鲁威以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军下辖两个师第四师和第二师,其中的第四师是印军的王牌部队,二战时期辗转中东、北非、意大利等战场六年,多次与德军交锋,装备好、待遇高,也是印军推行一切改革的“标准师”。在战争爆发前夕,印军东线兵力达到2.2万人,计15个步兵营,部署如下:

第五旅五个营和阿萨姆步兵三个营分布在珞瑜和察隅地区,是辅助力量。

第四军军部以及第四师师部会同阿萨姆步兵5营一部,位于提斯普尔。

第四师将战术司令部设在吉米塘,两个步旅一个炮旅,其中担任印军突击任务的印第四师第七旅所部,在十月初已经侵入克节朗地区,这是印军的主攻方向,妄图以已被印军侵占的克节朗河以南土地为依托,继续越过麦克马洪线向我领土纵深发展,夺取拉则山口等要点。

炮四旅直接负责掩护第七旅的进攻,部署在达旺地区。在考尔出任第四军军长的当天,其便从提斯普尔乘坐直升机抵达吉米塘,甚至同一众军官参谋步行至尺冬,详细勘查了克节朗地区的地形。

藏南地区气候特征

克节朗地区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端,“麦克马洪线”以北、拉则拉山脊以南,有不少草场,是我藏区夏季牧场之一,此地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坡度一般达到45-60度,不易攀爬,山顶常年积雪,伴有浓雾,原始丛林覆盖之下交通也很不便,除了几条村路之外,大都是季节性小道,视线很差,战士们在松林、杉林之间虽然是可以勉强穿行,但也是容易迷失方向,机械化的运输机器更是想都不用想,只能是手攀足蹬、借助牛马。克节朗河发源于色章湖,在仲昆桥南侧注入娘姆江曲河,全长12公里,河宽10-15米,水深1米,上游有几个潜地可以徒涉,娘姆江曲则是要更宽更深一些,十分湍急,水冷浸骨,难以徒涉。

藏南地区迎着印度洋上吹来的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正巧是被喜马拉雅山余脉拦住,故此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克节朗河谷地区便是其中典型,气候很有特点,温度一般都在摄氏15度以上,谷地之间有规律性的云雾,一般来说,每天下午15时起雾,次日10时左右散去,很是影响视线;12月到3月为雪季,谷地下雨,山上下雪,难以行动;4月5月开始,到8月将有维持数月的雨季,常有山洪爆发,又有蚂蝗、毒虫为害,更是艰难,故此该地区仅有9月到11月之间较为有利于部队的行动,而印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9月份的试探后,在10月初将精锐第7旅部署到克节朗地区,意图趁此时间段占据更多的土地,要是出其不意得手的话,我军再想反击,那也得等到来年这个时候了。在10月12日,尼赫鲁以及国防部长梅农叫嚣,称要把我国军队从克节朗地区“清除”,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在克节朗河的北岸有我军一个哨所,来自山南军分区侦察分队,已经发现印度的大规模动作,并且与之对峙,我方时刻绷紧的战斗部署也很快铺展开来。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决心以西藏军区现已集中兵力歼灭入侵印军,并加强西藏的防卫力量,正在承担生产任务的第54军等部,于10月中下旬陆续由四川、青海各地出发,以“放下锄头就上车,下车便战斗”为原则,启程入藏,作为战略预备队。这边,西藏军区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集结藏字419部队所属154、155、157三个步兵团、第11师32团、山南军分区等部队,配属军区炮兵第308团两个连、工兵第136团一部共10300人,分别从林芝、拉萨、曲水等地出发,向克尔节朗地区开去。指挥员们也是当即针对印军部署展开谋划,本着“雄狮搏鸡”,迂回包围的方针,西藏军区很快确定战法,即珞瑜、察隅地区为辅攻,以主力围歼印度精锐第7旅,并打击有可能从达旺地区来援的印军,尽可能多的歼灭印度军队,当下西藏军区直接将前指设在娘姆江曲河上游的麻麻地区,32团在其周围,藏字419部队更是已经集结至克节朗河的北岸。中央军委的指导是,此战“胜败得失,关乎国威军威”务求必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5日,西藏军区前指在麻麻召开作战会议,军区司令张国华发言:“我们当面的对手虽然是印度的王牌部队,但比不上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拿出解放战争当中打国民党181旅和第11师的尽头来,争取全胜”。

根据克节朗地区印军详细部署的情况,

目前印军部署在克节朗、吉米塘地区兵力为3000多人,含第四师战术司令部麾下第7旅及配属部队计五个营,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于娘姆江曲河东岸的吉米塘,过河至对岸龙布,则是近卫联队第四两个连的防区,这里有两条小路能够通往章多和扯果布。

第7旅旅部以及后方机关位于章多,该地还设有空投场,是侵华印军先头部队的补给基地,其炮兵阵地也在这里,有75山炮4门,106.7迫击炮4门。

第7旅麾下旁遮普连队第九营位于朗当山口至扎东果一带,控制克节朗河上游色章湖区域,该营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纪,士兵多是来自旁遮普邦,二战时在中东战场战斗过,印度独立后还经历过印巴战争的洗礼。

第7旅麾下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位于卡龙、枪等地区,该营创立1798年,士兵多是拉加普特人,拉加普特意为“王族后裔”,备受推崇,因为地方势力长期受到英殖民政府等当局的优待,被称为印度最强悍的民族之一,也是参加过二战。

第7旅麾下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位于绒不丢至克宁乃桥以西地区,这是第7旅旅部的正面,该营的历史没有前面两个久远,是19世纪建立的,士兵多选自尼泊尔体格健壮的人,曾在二战罗马战役中建功。如此看,这个第7旅确实是印军的精锐。

克宁乃桥以东至沙则仲昆桥,则是先于第7旅的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从印军的部署来看,其按照地势,在主要道路所在的娘姆江曲河西岸摆出了一个“丁字型”。事实上,在印军发现我河北岸观察哨后,曾经是谎报上级,说我山南观察哨有600余人,压力山大,故此本承担进攻任务的第7旅到来后,便开始构筑工事,这个阵型便是花了20多天摆出来的,对河谷、桥梁、垭口进行了控制,构筑出了简易的野战工事,并铺了些铁丝网、竹签之类的障碍,倒是平白给了我军大量的集结和规划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我军指挥部,关于如何才能歼灭更多的印军,前指的指挥员、参谋们已经拿出了数个方案:

第一个自白采尔正面突破,然后向左右卷击,这个方法属于正面顶牛,指挥员们虽然自信能够刚得过,也很直接,但考虑到容易吓跑印军,故此选择放弃。

第二个方案直接插向哈东,先把印军的退路切断,然后关门打狗,这个方案看似完美,也符合我军善于在复杂地形穿插的优势,达成之后能够全歼敌军,一个都不放过,但是此处高山海拔4000余米,比高也有1500米以上,再加上陡坡、密林、浓雾、克节朗河下游及娘姆江曲河难以徒涉等等的制约,加之印军的一些阵地建设在山腰,居高临下,都让穿插变得极其危险,故此也不予采纳。

考虑再三,指挥员们选择了折中方案,以沙则、卡隆方向进行正面牵制,突击力量仍冒一定的风险对敌左翼标高4978.7米的自然屏障进行穿插,也就是对敌旅部的侧后进行攻击,大体便是确保包住印第7旅旅部,重创其麾下直属的几个功勋营。为确保此战的顺利,西藏军区前指还进行了保障配置,配属而来的炮兵308团两个连将与第11师两个82迫击炮连组成轻便炮群,配置在拉则山口学波洞之间,也就是藏字419部队前指周边,没办法,交通不便,只能以轻便的迫击炮作为火力掩护。军区前指所在的第11师32团需在19日进至勒、得芒之间,作为战场预备队。

山南军分区守点部队除了在战斗打响后,需要在正面掩护主力进攻外,另以一个连在战斗前一天,即10月19日向东巡逻至崩巴则山口,构筑工事后继续向沙溜山口方向派出侦察警戒,以掩护部队的左翼,预防印军可能的侧击。自日喀则出发的33团将在10月22日进至错那,此处向西南距离麻麻40公里,向南有一条经棒山口、冬门山口、米山口至达旺的路线,该部可在需要时进行更大幅度的侧击。此外,在大方向上,山南、林芝、昌都分区都需要进行前压佯攻,就此,万事俱备,只待进攻的号角吹响,我镇边部队与印军的首次规模性交锋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