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而说到三国归晋的历史,又不得不提到一名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贾充,他身为西晋的开国功臣,因为杀害曹魏君主曹髦而背负了上千年弑君的骂名,更是成为后世奸佞乱臣的代表。
贾充作为忠臣贾逵之后,却一手推动了西晋代魏的历史进程,他的立场与其父贾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并因为这件事贾充也背上了“逆臣”之类的骂名,这成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名声不断受到反对派诋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贾充思想的转变,在当时推崇儒家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这番违背道德常情的事情?
一、贾逵忠心奉魏
贾逵(174—228年),字梁道,本名衢。贾逵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入仕为官后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很快受到曹操的赏识,历曹操、曹丕、曹睿三世,在任职过程中忠心奉魏,勤勤恳恳,一生中为曹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世后谥曰肃侯。
汉魏之际,贾姓虽然为当地的著姓,贾家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家境贫寒,甚至过得十分拮据,但是自身所承袭下来的家传文化成为重要的资源积累,成为推进贾逵进入仕途的重要力量。
贾逵在曹氏一族中受到赏识,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自曹操时他就忠心跟随,在任上尽心职守,他以一身的军事、政治才能为曹魏的统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对曹魏的忠心尤令人敬佩。
贾逵忠心辅佐曹操、曹丕、曹睿,历仕三朝,以忠勇博得身后名,帝王高度评价,深受平民爱戴,平阳贾氏成为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家族。
贾逵去世之后其子贾充继承了爵位,并一步步走向了他的官场生涯。
贾充的作为进一步推动了家族社会地位和名望的提高,贾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起来并进入望族行列。
但是贾充的思想却完全脱离了其父忠于曹魏的轨道,他不再像父亲一样继续效忠于曹魏家族,在那个权势纷争的时代贾充看准了司马氏这颗能够庇护其安全的大树,并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走上了亲司马的道路。
二、贾充叛魏之始——高平陵之变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一同前往明帝高平陵前去拜谒,所带随从甚少。
曹爽即是当时曹魏的主要掌权人,而此时的司马懿因为无法与之抗衡而选择了韬光养晦之策,佯病不出甚至骗过了曹爽的耳目,也因此,曹爽误以为自己已经独揽大权,在离开洛阳时也未对司马懿进行任何的防备。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在曹爽一行出城后不久,便开始进行反攻行动。在后方安置妥当之后,派人给曹芳送奏章,奏折中严厉指责曹爽执政时的种种乱象,这份奏章是司马懿谋求政权合法性的铺垫石,上书了不少曹爽的罪状。
司马懿同时又使攻心之计,派陈泰、许允、前去劝说曹爽放弃反抗,并保证绝不会伤害曹氏兄弟。曹爽内心软弱,又只求自保,最终向曹芳通报司马懿上奏的事,告诉曹芳下诏书免除自己的官职。
曹爽兄弟回家之初,司马懿的确遵守了诺言,让曹爽兄弟闲居在家并没有对其作出伤害性行为,然而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的打算。最终曹爽、曹羲、曹训、何晏等党羽皆入狱并遭到了诛灭三族。
从整个事件来看,短短十三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将曾经力量庞大的曹爽集团彻底消灭,可见其手段毒辣残忍,司马懿这种内心城府极深之人,极易善于伪装自己,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招致胜不会给对手留有丝毫余地。
即使心系曹魏,但是在司马懿势力不可掌控的情况下,这原本那些曹魏的旧臣也被迫逐渐放弃所谓的忠贞,演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庇护伞,纷纷向司马氏靠近。而贾充作为曹魏旧臣的一员,起初也遭受了停职的遭遇,他心态的转变便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贾充倾心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
高平陵事变以后,曹氏集团尽丧朝中大权,曹魏政权由司马氏掌控,但是在地方上曹氏的势力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地方上的兵权很大一部分仍由亲曹势力所掌握。
高平陵事变以后,整个政局形态呈现出中央朝政由司马氏集团操控,地方权力由亲曹势力掌控的两极化格局。司马氏想一举消灭地方曹氏势力,将中央与地方大权尽归己有;地方上曹氏势力欲夺回中央大权,摧毁司马氏,恢复曹家天下。
双方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明争暗斗之间最终引发了“淮南三叛”,“淮南三叛”成为了矛盾激化的产物
淮南三叛变指的是王凌、毌丘俭以及诸葛诞三叛,贾充在平定三次判乱的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于在评定诸葛诞之叛变时,贾充的建言献策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淮南三叛被平复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曹氏集团的力量被彻底清除,再也无人敢贸然反对司马氏,司马氏集团完全掌控了中央及地方大权。
在平定诸葛诞叛乱中,贾充随从司马师至前线,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战略并被采纳,在平叛中立下了重要功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凭此战功与司马氏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了,贾充开始走向中枢权力的核心层。
诸葛诞等人因惧怕司马氏,选择了一条反抗司马氏的叛变道路。但其实贾充此时的选择与三叛并无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同样是为了自保,只不过是采取的方式不同,导致一方为国而亡,一个为己而叛魏,在此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两者都有自己的追求,以及无奈吧。
在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贾逵一步步实现思想的转变,同一时期他也与司马氏相结,并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
尽管史学界对贾充唾弃不已,但历史上真实的贾充在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才能,而对于刚刚独揽大权的司马氏而言,贾充正好是适合招揽的对象,所以贾充得到了司马师的赏识,等到在毌丘俭、文钦发动叛乱时贾充就恰好参与其中,贾充不仅能以参军的身份跟随司马师出征,在司马师病重之际还将“监诸军事”的要职托付于他。
其实此时傅咸、钟会等曹魏名臣都在军中,尤其是钟会更是曾被司马师称为“王佐才也”,十分的器重。至于傅咸,则是司马懿的好友,和司马家族有相当亲密的关系。而司马师并未选择这两人托以要职,反而是选择了贾充,这不仅仅是因为贾充的军事才能,更是说明了此时贾充已成为司马氏集团的亲信一员。
在曹魏宗族力量逐渐衰落的时代背景下,贾充不再跟随父亲效忠魏室的脚步转向力量强大更能庇护自己安危的司马氏,也是可以理解的。
贾充与司马家族的结交以后,便正式开始为自己的将来铺路,最终找准时机在担任中护军的要职上一手制造了震惊朝野的高贵乡公之难,这无疑是帮了司马氏一个天大的忙,司马氏代魏成晋,贾充与司马氏的纠葛至此再无法分开。
四、贾充彻底叛魏——高贵乡公之变
为了进一步彰显自己对司马氏政权的忠心,获取深层次的信任,贾充也在一心寻找能够报答恩惠的机会。
时魏主为高贵乡公曹髦,虽然政权完全落于司马氏手中,但从他本身作为来看,曹髦并非是甘于拱手让位、屈身受辱的无用之辈,相反在曹魏政权败落之际他仍还胸怀大志、勤政好学,并且没有明显的过失,在朝臣中还颇有一定的声望。
显而易见,高贵乡公却是成了司马氏完成自己野心的绊脚石,如何进行顺利地禅让及处理高贵乡公成为司马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有一个人来为司马氏合理禅代来铺垫台阶,贾充此时果然没有辜负司马氏的期望,在这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司马氏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
高贵乡公看到魏室衰落不甘心坐等被废受尽屈辱,于是乃诏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征讨司马氏之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尽管王经劝说曹髦不要轻举妄动,但曹髦心意已决,还是亲自操刀了一场针对司马昭的刺杀,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刺杀。尽管曹髦最初靠着自己的帝王身份吓退了一些为司马氏服务的将军,最终却还是倒在了敏锐的贾充之前。
因为曹髦不着片甲冲进军队之中,太子舍人成济没见过这样的阵仗,迫于对方的身份,当即慌了手脚,慌忙向贾充求助。充答:‘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好问的’,而且贾充还提醒了成济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成济这才抽出长戈上前刺向曹髦,剑刃从前胸进,从后背出,曹髦倒于车下。此事即为后世所称的“高贵乡公之变”。
最终的结果毫无疑问正是司马氏乐于看到的,高贵乡公被杀,一直僵持的局面被打开。
此次事件之后,贾充也被冠以“谋君”“逆臣”的称号,屡遭后人的唾弃,骂其谋逆君主的小人,成为伴其一生的污点,但也是经过这次事件贾充成为司马氏最大的功臣。
只是司马昭还未来得及好好报答贾充的非常之功就于咸熙二年去世,其子司马炎最终完成魏晋禅代之举,而贾充也得到了很好的重用。至此,贾充真正完成了人生的转型,由众所周知的曹魏忠臣之子彻底过渡到了忠心维护司马氏政权的西晋开国功臣。
结语
在高贵乡公被杀一事上,贾充所为的确有违伦常,毕竟所杀之人是一国之主,长久以来世人一直推崇儒家文化伦理纲常,一国之君为臣子所杀,这就使一直强调的君臣之道被践踏,人们的信念受到质疑,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政令不行,天下大乱。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后世正因为贾充的所作所为,让他背负了谄媚奸佞的骂名。不过倘若真的认识到有关于贾充的故事,我们也不得不为这名被迫走上卖主求荣的乱世豪杰而感到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