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靖难之役,乃明初一大乱局,建文之世,覆灭难卜。君与臣之争,兄弟相残,人命如草芥,生灵涂炭。引火者燕王,主谋乃黄子澄。一仕宦至宠,一藩臣称雄,二人命运交织,共同开启了这场腥风血雨。子澄死于非命,人生阴晴,不过一瞬。

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又做错了什么?墨者钟隐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今日翻开这血泪斑斑的历史,权且不论曲直,只看其人其事,或可解其中疑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黄湜金榜题名出人头,朱棣兄终弟及袭大统

科举鼎盛,万卷书海

洪武十八年,江西会试中,黄湜高中第一名。这一年的科举乃十五年来的首次考试,全国积累了大批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考生云集,挤断臂膀,据说当时有“十人九贤”之说。济济一堂群英,试场上笔迹声、翻书声此起彼伏,凝神应对的考生均露凝重神情。

如此济济一堂的群英,黄湜能夺魁而出,可见他的学识过人。殿试结束后,黄湜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当时的明太祖已年过花甲,皇太子朱标深得皇上的宠爱。朱标聪慧好学,每次游玩回宫,都要向东宫讲官请教天文地理等知识。他对黄湜学识渊博尤为欣赏,多次召黄湜入东宫,拜他为东宫讲读。黄湜因此受到皇太子的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宫期间,黄湜博览群书,涉猎经史子集,将所学融会贯通,教导皇太子。他还与其他东宫讲官一同编纂皇太子读书方略,对皇太子的学习发挥重要作用。黄湜深得皇太子信任,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朱标对黄湜 的厚爱有目共睹,令其他学士暗生嫉妒,对黄湜的去留避之唯恐不及。

朱标早逝,使明太祖心痛欲绝。在群臣劝说下,明太祖立次子朱樉为皇太子。然而好景不长,朱樉及第三子朱棡先后去世。明太祖无奈,只得立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继大统。朱允炆性格温厚,深得明太祖喜爱。

明太祖诸子先后去世,皇位继承问题尘埃落定,黄湜也在这场纷争中安然度过,保全了性命。其间几番波折使朝廷人心惶惶,而黄湜则静待时局发展,最终平步青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东宫求贤若渴得知己,三王削地启兵火先机先起

重用心腹,朝中新秩序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他即位后任用黄湜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同参预朝政。建文帝询问黄湜昔日在东角门的谈话,黄湜表示必定记取莫忘。

建文帝果然开始削藩以强化朝权。在黄泰辅助下,先后削夺周、湘、代、岷四王的王爵和福地,引起燕王朱棣警惕。建文帝削藩步伐非常急躁,令四王毫无准备,此举无异于对燕王的公开警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王心生戒心,认定建文帝迟早会削自己的王藩,内心不免焦虑和惶恐。燕王密谋造反,派亲信到各地运粮储兵,招揽人才,伺机而动。

时任北平布政使的张昺秘密向燕王报信,燕王大惊,遂与亲信姚广孝等商议图谋。张昺叛变提醒燕王倍感难捱,自己也面临指挥使谢贵的密告。在双重压力下,燕王决意举旗造反。他派人到各地发布檄文,声称要起兵“清君侧”,为天下苍生除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北狼狡诈遣子入京不得要领,南朝宠相放人始觉愚痴

虚与委蛇,骗取先机

建文元年七月,黄湜与建文帝计划命北平布政使张昺和指挥使谢贵密捕燕王。殊不知,张昺早已倒戈,将计就计告知燕王。燕王大惊之余,也意识到这是向建文帝示好的大好时机。

燕王便诈称患病,派三子朱高煦等入京奔丧。他让朱高煦等人服软求和,表达自己的忠心,并要求建文帝放宽对北方藩王的削藩举措,以免激起兵变。齐泰看出燕王的诡计,建议留下三子以威胁燕王。但黄湜认为此举过于强硬,不如装作信任燕王,以德报德,遣返三子。建文帝听从了黄湜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王的三子到京后哀哭稽首,口称燕王忠心报国,万万不敢造反。黄湜见三子颇有礼数,遂向建文帝进言,放还三子以示仁义,并劝建文帝宽厚待藩,以德服人。建文帝信任黄湜判断,下令放回三子。燕王的计谋得逞,全身而退。

他借此博得建文帝些许信任,为日后造反争取了时间。而建文帝这一仁慈之举也被燕王视为软弱无能,坚定起兵反叛的决心。黄湜错失剿灭燕王的大好时机,日后被证明政治远见的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李景隆用兵失利势大已去,黄子澄终被磔刑忠心难酬

用人失误,大势已去

建文元年七月,黄湜与建文帝计划命北平布政使张昺和指挥使谢贵密捕燕王。殊不知,张昺早已倒戈,将计就计告知燕王。燕王反杀二人,黄湜的算无遗策落空。

建文帝派遣长兴侯耿炳文率军二十五万前去征讨燕王。谁知耿炳文不善攻伐,在真定一役遭遇失败。黄湜于是力荐曹国公李景隆取代其位。黄湜此举实为用人失当,李景隆接连在郑村坝等地失利,南军元气受创。建文帝命黄湜推荐大将,黄湜却力荐此等不堪大用之人,导致战局一蹶不振,可见其擅断过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隆上任后不日即失利撤军,黄湜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人选错误。他趁建文帝怒气未消,首先向建文帝请罪,表示选李景隆为帅是自己失职,愿意承担责任。他又建议建文帝严惩李景隆以正军法。建文帝虽对黄湜仍有信任,也明白其过失,但考虑到当下大局,决定暂不追究。

战争中,建文帝两次贬黜黄泰以示善意和燕王讲和,但都无果而终。建文帝仍不忍痛下杀手,而燕王已箭在弦上,大军压境,势不可挡。建文帝不断退让,希冀与燕王和解,哪知燕王志在必得,根本不会收兵罢战。建文帝错失良机,犹豫不决之举使大势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朝命倾覆忠义难回,黄子澄一死丰功伯仲

忠心难酬,功业沉沦

建文四年,燕军逼近,建文帝命黄湜离京募兵。黄湜奔波求援无果,后被捕解送燕王。燕王一向痛恨黄湜离间君臣,此时大怒,将黄湜处以磔刑,灭其全族。黄湜死节颇坚,至死不屈。

当年秋天,建文帝出奔,不久被杀。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黄湜忠心无法回报,生前求贤若渴,死后无人唁慰。他勤勉工作,辅佐皇上,却因能力有限,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卓著。朝廷覆灭,黄湜一生的功绩也尽毁于燕王之手。虽为忠臣,但忠诚无以为报,实属命运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文帝与黄湜都付出了心血,但大业终究难酬。燕王入主中原,建文朝覆灭无疑是黄湜的悲剧。然则他忠诚之心值得嘉许,遗憾的是他才能有限,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虽为悲剧,黄湜之死却饱含忠烈,当与古来忠义之士比肩而立。

结语:

黄子澄死而燕王生,建文覆灭而永乐开辟,似乎昭示了历史的定论。然则黄子澄何罪之有?他不过效忠君主,竭力辅佐,对国家存义气,对君主尽忠诚。时局造化弄人,黄子澄终归悲剧,却也可见一斑他之为人——忠而不谦,勇而不惧,气节高傲,至死不屈。虽败犹荣,虽死犹香,黄子澄之名,当与忠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