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或是思政课的好教材。让我们再次走进这起近期在网上热传的大学生维权故事——
小潘是重庆市江津区一所高校在读学生。此前,小潘通过某外卖平台在一家烧烤店下单点餐,订单中包含一份售价15元的鱼香肉丝。然而,然收到餐食后,小潘发现原本应是“主角”的鱼香肉丝,在这份餐食中却成了“配角”,这与下单时商家展示的图片严重不符。
就这样,小潘果断走上维权之路。近期,伴随法槌落地,小潘最终赢得这起因外卖实物与宣传照片不符而引发的餐饮服务合同纠纷案。
故事看到这里,相信能引发不少人的情感共振。小潘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生活中很常见。可是,很多消费者虽然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由于“事情太小”“其他菜也能吃”“维权太费劲”等原因,很少选择进行维权。不过小潘选择的不是“算了”而是“算账”,这种较真精神,对法律知识的驾轻就熟,正是维权的很好一课。
(二)
小潘的这次维权,维护的只是个人权利吗?放大来看,小潘维护的是“大学生”权利,维护的是“消费者”权利。
退步事小,侵权事大。面对侵权,若都以“算了”告退,变本加厉的只会是不良商家。一次次退让,只会导致不良商家“有机可乘”。构建放心安心消费环境,需要千千万万“较真”的消费者勇敢站出。小潘的胜诉,宣告“照骗”行不通,无疑为那些曾经遭遇“照骗”的消费者树立了典范,更给欺诈消费者的不良商家重重敲响警钟。
随着大学生对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权益遭到损害的几率也不断增长。面对外卖货不对板的情况,小潘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敢于较真的态度,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坚定捍卫,更是对商家虚假宣传行为的有力回击。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维权意识,知晓权利、正确维权,避免消费权益遭到侵害?下一堂思政课就讲一讲大学生小潘的维权故事。
(三)
小潘维权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维权故事,它还反映一个社会现象。那便是年轻一代对权利意识的高度觉醒和重视。在过去,很多人因惧怕麻烦而放弃维权,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敢于站出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年轻一代对权利意识的高度觉醒和重视来自于什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常讲常新、常学常得的思政课。
思政课讲什么?讲思想、讲道德、讲法律、讲伦理……什么对学生成长有用有益,就讲什么。说到底,小潘的这次维权,维护的是正义,是权利,更是公民的责任与担当,思政课的所学最终化作实践运用的力量。
可以被搬上思政课堂的又岂止“大学生小潘的维权故事”?动听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四)
目光再次投向这起“生命之约”。今年7月28日,大学生陈平从福建漳州老家出发,面对高铁取消、航班晚点、道路积水等意外,独自一人绕过台风“格美”,在机场一等就是22个小时,辗转3000多公里赶到武汉,只为赴一场捐髓救人的生命之约——为配型相合的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8月1日晚8点30分,当自己体内230毫升的“生命种子”缓缓输入患者的身体,21岁大学生陈平(化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目光再次投向这起“爱心接力”。今年7月24日,在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茶坳小学支教点,支教老师与留守的孩子一起阅读,度过充实的暑假,这是大别山支教团第13年坚持暑期义务支教。13年来,支教团克服疫情、交通等困难,一届接着一届干,先后在大悟建立梦想图书室、微型广播站、实践课堂等平台,用知识和爱心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让青春岁月在大山里闪光,515名大学生接力为山里的孩子们播撒梦想的种子。
目光再次投向这起“抱娃过夜”。就在前几天,一段两名大学生在火车上帮宝妈抱娃睡觉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在拥挤的火车硬座车厢,两名大学生一人抱一个孩子,揽在怀里,网友纷纷为他们点赞。如今,这两名大学生找到了,其中一名叫石绅宝,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另一名叫魏忠民,就读于贵州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面对镜头,他们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应该做的”举手之劳。
从一个人,到几个人,再到一群人,正直、善良、勇敢、刚毅……大学生的“好样子”得到立体呈现。这一段段让人对大学生竖起直直大拇指的故事,同样值得搬进下一堂思政课。
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思政课而更有思想、更有胸怀、更有格局。于是,“好样子”愈发呈现,“好故事”竞相上新,“思政的力量”更加可感可及。
不仅学知识,还要长见识;既要见技能,又要见品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上好思政课,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好榜样”不断涌现,“好故事”不断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