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们到底该不该听张雪峰的?”这是许多家长最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眼看自己辛勤教育多年的孩子却因为志愿填报而失去了竞争优势,“张雪峰指导有坑”这条留言充斥着家长群。“可张雪峰真的错了吗,还是我们家长根本没搞清楚情况?”这种焦虑,似乎成了每个家庭共同的隐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填报志愿这个沉重的选择面前,张雪峰成了很多家长心中的“指路明灯”。张雪峰的视频频频刷屏,从如何选择专业,到各大学的优缺点分析,他的观点都被认为是“一针见血”,家长们相信他的每一条建议,并据此决定孩子的未来。但问题来了:这真的是一条稳妥的路吗?情况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想象一下,一个模仿“专家”的志愿填报流程的家长:天天看张雪峰的直播,定时记录他提到的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如汉语言文学、财会、法学等;然后,再将这些贴合自家孩子的“做题型思路”运用到志愿填报中,结果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选上了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却在毕业后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些案例如今已不再稀奇,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自叹为“张雪峰的受害者”。他们说,报考那些热门专业时信心满满,到了就业季却只能“望位兴叹”。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照搬张雪峰的建议并不全然错,但问题在于,很多家长忽视了他的建议是个体化的。张雪峰确实多次说过,这些热门专业容易就业,但他并没有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在2024年的国考岗位表新变化公布后,许多人措手不及。你以为汉语言、财会、法学那几大热门专业是“进入公务员体系的金钥匙”?

结果,这些领域的岗位供需悄然发生变化,仅本科生可报考的岗位数量骤减,诸如四级英语的条件限制也把一大批考生吓得连报名的勇气都没了。

这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冲击很大。他们发现,原本以为“奉为圭臬”的专业,如今竟不复风光,张雪峰的建议跟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文科专业的困境尤其显著。像汉语言文学这类专业,曾经求职市场的宠儿,现在连考公务员都不吃香了。家长们却还沉浸在张雪峰的推荐里,无法理解为什么辛苦培养的孩子会面临这样的就业困境。

有个真实的例子。小李是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届女生,在家长的建议下选这专业的时候,她对未来满怀憧憬。但4年后的今天,伴随她的不是工作的顺利,而是一份份拒信和低薪岗位给她的现实打击。

“文员、客服、收银员……”这些都是她能找到的职位,但它们的工资勉强够付房租和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就业市场上的“排位赛”里总是落后。小李的父母,不止一次反思,当初要是没冲着张雪峰推荐的“热门”,是不是女儿的未来不会如此迷茫?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比小李更糟的是小王,他跟小李一样,也是家长跟着流行风选了汉语言,结果找不到工作,在家蹲了半年。为了生计,他只好去送外卖。

这让小王的父亲心里五味杂陈,忍不住自嘲,“我们这家庭,没关系,没后门,孩子只能接受现实。”这种就业困境不仅仅发生在文科生身上,如今许多“热门专业”毕业生都挤破脑袋去和各类职业对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这些用“标准化报考”流程选出的职业路,却往往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许多家长也逐渐意识到,选择专业不能仅凭热度,否则孩子的未来可能会因一时错误决策而陷入苦境。尤其是普通家庭,没有权势资源,只能依赖专业技能和打拼过生活。

如果再因为选择了错误的“热门专业”,导致孩子毕业后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那家庭数年的付出就白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有些家长讽刺地调侃,有关系、有资源的家庭根本不用担心孩子选什么专业,心态也很轻松:“反正孩子不管学啥,都能有好饭票,咱哪比得上?”这句话尽管带有调侃,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很残酷的现实:孩子选择的专业,是直接就业的跳板,不是什么“家庭背景调剂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择专业,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能只听所谓“专家”的统一模板。孩子的人生无法重来,家长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网络上的“热度绑架”。毕竟,说到底,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而你要真的相信“热门就等于好就业”,那结果很可能是——“赔了前程又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