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传承六尺巷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争做文明有礼的桐城人......”随着一拨又一拨游客“打卡”六尺巷,10月21日,桐城市文明办发布倡议书,呼吁市民争做志愿服务的践行者、城市形象的守护者。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市考察,走进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桐城历史文化展览展示宣传中,突出桐城特色,突出六尺巷和谐礼让文化。同时,利用好博物馆的职能,将六尺巷礼让文化传得更远,更深入人心。”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鑫说。

位于桐城市区的一条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六尺巷”,是该市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巷口不远处矗立的太湖石上,镌刻着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金秋时节,行走在史书般厚重的巷子中,脚踏青砖黛瓦碎石路,一幅幅历史画面在记者脑中闪现: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后因张英在家书中的题诗而互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六尺巷”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生动写照,内涵丰富,有家风家教、谦和礼让等多重意蕴,可供挖掘的亮点和融合点很多。墙壁上“六尺巷”的漫画、马路上“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宣传标语......今天,行走在桐城的街头巷陌,随处可见“六尺巷”的影子。

包容天地大,和谐诗中藏。如今,六尺巷不仅是一个典故,一个地名,也是一种社会治理方法。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将六尺巷典故的精神内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着力推动“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努力实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

如今,桐城市已建成300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广泛运用于社会治理、司法调解等各个领域,并走向全省、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尺巷,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也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将六尺巷故事蕴含的谦和、礼让、和谐的精神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走得更好、更远。”(记者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