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贴年画

李 坦

过年贴年画,是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村庄里度过的,孩子们年头到年尾盼望着的莫过于春节了。每当家家户户开始张罗着贴年画时,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那时候,贴年画是家家户户过年的习俗,就像贴春联一样,尤其是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们大多居住在土墙草顶的老房子,草泥抹就的墙面粗糙而斑驳。过年时,不少人家都会买几张喜庆的年画贴在堂屋四周的墙面上,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对土墙起到了装饰的效果。一张张五彩斑斓的年画,不仅让低矮昏暗的屋子蓬荜生辉,也贴出了喜庆,贴出了浓浓的年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忙年,除了忙吃的、穿的,置办年货的行囊里总少不了红红火火的年画。每天清晨,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吆喝声,大人们围在琳琅满目的各色年画前,伸长脖子端详着,精心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年画。遇到心仪的,就让卖年画的熟练地卷起,用橡皮筋包扎好,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放到孩子们拿不到的地方,等待着正式贴年画的日子。

贴年画也有讲究。通常是腊月二十七八的光景,早早吃过早饭的大人们穿起旧衣服,找来一根长竹竿,绑上鸡毛掸或扫帚,开始清理房顶墙角的蛛网和灰尘,再细心地揭下、收好陈旧的年画。不一会儿,整个房间就变得清爽干净。此时,经验丰富的大人们并不急着动手,而是如同设计师一般,来回踱着方步,琢磨、构思着各个墙面年画的布局。堂屋正中央悬挂山水或领袖肖像为中堂画,两边的年画要注重色彩和内容的搭配等,在头脑里反复地酝酿着。

接下来正式贴年画了,只见大人一手提着画,一手拿着图钉,上下左右边比划着,让孩子们站在地上,歪着脑袋左看看、右看看,“一样齐吗?”“正中间吗?”“左边高了。”“右边低了。”有时实在拿不准,只好让不放心的大人跑过来检查后,这才在年画的四角依次按上图钉。新年画贴完了,剩下来的空白地方怎么办?那些没有破损成色较好的旧年画就派上了用场,拭去灰尘、捋平边角,去年贴在东边的,今年就贴在西边,经过大人们一番“推陈出新”,旧年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忙完这一切,年画镶边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一条条手撕刀裁的红色纸带顿时飞舞在年画间,有时还别出心裁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装饰花样。远远望去,犹如置身于一个精美的画展,整个屋子被年画烘托出一片喜气,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年画贴好后,大人们哈着气、搓着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动,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则穿梭在左邻右舍间,瞧一瞧各家新贴的年画,比一比谁家的年画最红火。那时单张的风光、电影明星年画最受欢迎;二条屏的电影故事连环画,在电影、电视还没普及的年代,也充满了诱惑力。8~10幅电影画面,下面配以简洁的电影情节文字介绍,欣赏下来简直就在观看一部电影。贴好年画的人家总是门庭若市,前来看年画的乡亲们纷至沓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歪着头、踮起脚,不放过每一个年画的角落,不放过每一个画面的细节和人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沉浸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中,年的味道也被渲染得格外醇厚而浓烈。

而今,故乡的村庄已经改变了模样,一幢幢小楼取代了土墙草房,洁白的墙面再也不用年画去装饰了,传统的年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但我仍时常想起贴年画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来源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