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鉴宝直播”在网络平台上引起众多关注。网络鉴宝虽受欢迎,但也面临专业性、真实性和监管等挑战。鉴宝直播如何经得起公众“掌眼”?

 “鉴宝直播”爆火网络

  过度娱乐化影响对历史文物的认知

在“鉴宝直播”节目中,粉丝们会拿出千奇百怪的物品请主播鉴定,而主播们光说个真与假,远不能满足一些粉丝的猎奇心理。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主播通过揭示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以增加直播的吸引力。

记者搜索社交平台发现,不少鉴宝直播间都是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连麦”,与主播“连麦”的人展示物品细节,再由主播在线鉴定。

主播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件物品的“命运”,“剧情”的跌宕自然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一些热度高的主播直播间在线人数有上千人,“连麦”之外还有不少观众在留言区与主播互动。观众们期待从直播中获得场外的评判权,却忽略了主播鉴定结果的权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大多数主播以公益鉴宝的名义进行直播,旨在传播文物的历史文化。不过,过度娱乐化会让鉴宝直播的真实底色变了“味道”。

“鉴定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这个看法只能是一家之言,最终能否形成共识还需要大家讨论沟通。”刘庆柱强调,如果将鉴定过程变成娱乐大众、愉悦眼球的活动,对于真正的文物来说,就缺乏了必要的礼敬。

刘庆柱表示,鉴宝直播离不开受众的积极参与,头部主播动辄千万级别的粉丝量,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很容易让观众对文物产生负面认知。

刘庆柱介绍,可以通过电视、大数据介绍给公众什么是鉴宝,鉴宝需要哪些学科介入以及如何鉴定,传播这些知识是有必要的。

直播卖“古董”剧本话术多

  诈骗团伙涉诈金额达2000万余元

只停留在鉴别层面的直播,观众或许还可以“看热闹”,一旦将所谓“文物”明码标价,再搭配直播间种种“套路”,“看热闹”的观众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成“局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一月,河南新乡的张女士(化名)向警方报案称,她的母亲在网络直播间买到了假文物,任凭自己再三解释,母亲就是深信不疑。“直播的前半部分通常是一些剧本,有几个人站在镜头前表演,我母亲就一直在看,直到主播开始有卖货的意图,我就跟她说,这些人都是为了卖货。”张女士透露,直播中展示的一些带有雕花的碗碟,类似仿古制品,还有玉坠等,都是塑料材质,“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

张女士粗略计算,母亲大大小小购买的所谓“文物”竟有几百件,总价值40余万元。无奈之下,张女士前往辖区派出所报了警。经过警方劝导,张女士的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长垣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孙振宇介绍,根据张女士提供的信息,警方找到了涉事直播间,发现主播正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直播。

  专家:鉴宝直播应体现专业和公正

  线上“鉴宝”也应按线下要求规范

为了厘清与不法分子的边界,不少鉴宝主播的直播间都打上了公益二字。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发展部副主任吴振华表示,公益鉴宝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参与,还能帮助了解文物历史文化。即便是出于公益目的,鉴宝直播也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

“鉴宝直播并非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就能鉴定物品的真伪,这种鉴定方法过于简单粗糙。”吴振华认为,主播的身份、能力、经验等方面需要第三方机构监管,至少需要直播平台的审核,而不仅是流于形式的审核,应当具有实质性。刘庆柱强调,鉴宝直播不应只是一场吸睛的娱乐,更应是专业和公正的体现。

“网络直播中的嬉笑怒骂形式容易调动年轻人的情绪,其实评价也没什么错误,爱好也是好的,但要好好引导。”刘庆柱表示,当前的鉴宝直播中,主播往往侧重于讲故事,但有些东西不是故事,是历史。“故事就跟讲段子一样,本身不严肃。应该通过平台和环境的影响,让观众获取知识,同时感到对历史的敬畏。”

吴振华建议,鉴宝并非一条“新赛道”,而只是由线下转变到线上,线上“鉴宝”也应该按照线下的要求进行规范。“相关博物馆在宣传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除传统的展出之外,也可以对目前从事鉴宝直播的行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鉴别、资质考核,对主播进行培训和监管,并发放资质证明,从而建立起一套制度规范,同时在这个过程,博物馆还要参与到鉴宝环节中。对于扶持行业发展和普及文化,我们也需要更加规范、正确地引导。”吴振华说。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网信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