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身》是墨子的一篇重要谈修养论文。修身即修行,约束自己的行为。修身不单是修行,而是重在养心,故而《修身》一文既重修行,更重养心。修养即修身养心之谓也。文中更多地强调了心智一面,强调了如何养心。养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甲)认识到志强智达、言信行果是修养的必要前提条件。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难以修成正果,妙入化境。(乙)修养要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本性或原理,从本根原理出发。(丙)修养就是认识活动,要懂得清辩明察,掌握认识方法论。墨子总结出诸多科学方法论,诸如各种说明方法:定义法(拟实法)、抽象法(方不障)、三表法及其经验实证、各种逻辑法及其逻辑实证、志功相辩法、七大律(同一律和二必异律、不矛盾律、不容中律、必然律之因果律和充足理由律、或然律、同异交得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真理,从事哲学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和武器。(丁)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行举实,以行动知识即修行或修身为衠知。所以墨子将该篇论文名之修身。

墨家以上帝和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为圣。圣原字为聖,即天经地义淹贯天地人三者,耳聪目明口含天宪的上帝为王,即外王。天宪人间,宪章天则。尊外王以行外王者为圣人。墨家以鬼为神,神是指精神性,灵性,例如上帝鬼神、万物鬼神。所以下学上达,通往彼岸,达于真理,与上帝合一或天人合一者为神,治于神者、通神者。墨家以上帝和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为洁,即潔通絜。例如《法仪》:“此以莫不犓牛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以后随着语言发展,复合词越来越多,人们便以上帝和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为神圣或圣洁。遵从上帝,以天为则,天人合一者,方能出神入化,妙入人生胜境、圣境和化境。这三种境界其实是一个境界,只不过各自侧重表达的方面不同而已。胜境就是超凡脱俗的境界,非庸众民粹能够理解和妙入。圣境就是神圣境界,圣洁境界,就是下学上达,通往彼岸,上达上帝真理,天人合一,善内化于心,主于心,外化于行,行于身,日用而不知,妙入圣境。化境就是天人合一,以天地宇宙为身躯,超越得失生死,顺天而行,畅之四肢,接之肌肤,华发隳颠,不知老而死之将至,妙入出神入化境界。即,出于神或通于神而妙入化境。

以下是《修身》原文,逐段释义说明。古代简牍按次序排列编缀成册,一旦韦编断绝散开,难免错乱佚失。笔者根据语义适当予以重新编排分段,并根据《墨子》其它文本予以补足部分明确佚失内容(方括号内)。多于此者,不敢造次。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这一段说明,修身从事物的本质、本性或原理出发。“本”是指原理、本质或本质属性即本性。本有宇宙统一大本之天志,也有具体之本。)

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这一段说明,由近及远考察修身成效。)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这一段说明,每天强力从事,达及目标愿望,知识能力日益增长。设,知识假设或假想。壮,能力。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从经验概念或直观概念升华为哲学性的抽象概念。先秦处于哲学刚开始发展阶段,概念名词也刚开始从经验概念或直观概念升华为抽象的思想概念。墨子常常用经验概念诸如身体概念来表示抽象概念。例如,“本”原义是树根;“实”原义是果实;“体”原义是身体;《大取》:“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唯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以“强股肱而行于道”来表示“以理长”。也有认为“设壮”二字有误,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不要妄自臆测而改动。)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这一段说明,君子修身察近以观成效,修身从察近开始。修行未能明示于世而有毁,则要及时反省自己。身以载心,反之身就是返回自己,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反省个人私心私怨而修行:污蔑毁谤恶毒攻击语言,不要听它;诽谤攻击冒犯别人的话,不要说;杀伤侵害别人的思想苗头,不要存留于心。这样,虽然有诋毁污蔑搬弄是非的庸民俗人,也就没法依存了或没有生存土壤了。谮慝:谮zèn,毁谤,污蔑。慝tè,邪恶,恶毒。孩,幼儿。比喻恶意或起意,即比喻想法稚恶或思想苗头。)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这一段说明,君子修身的目标是上达君子之道。时刻反省自己,不能虚假不实。人有无量心,心有无量爱,故而行有无量恭敬心,言有无量典雅心。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然,日用而不知,超越得失生死,不知老而死之将至,出神入化,妙入人生胜境,圣境,化境。华发隳颠:白发秃顶。隳huī,毁坏。比喻老而死之将至。圣,聖,原义天经地义贯知天地人三者,耳聪口宪的上天为王。反之于人,领悟王者之命,耳听口传王者之命为圣,这是尊外王而内圣,圣者由内圣而外王。圣人即尊王行王之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不固者末必几;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原浊者流不清,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这一段说明,志强智达,言信行果是修身的必要条件,智不达本,则言行无功;行不合言,则名声败坏。名誉不可虚假不实,时刻要反省自己是否名实相符。修身是源,功名是流,源浊者则流不清。)

[守道不能以教人,有力不能以助人,]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这一段方括号内容根据《墨子》其它文本补足语义。是非,是指种类是非之异。墨子于《大取》篇在人类思想史上早于休谟第一次将差异区分为种类是非之异和然不然量数之异。区分类是逻辑理性的开始。辩,是指主体对客体予以清晰明白地界定和揭示。例如《墨经》:“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察,是指主体对客体予以清晰明白地界定和判断。例如《墨经》:“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这是我们准确使用语言的标志。“辩是非不察”是指判断和揭示事物种类不清晰,不明确。)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此以名誉扬天下。(这一段说明,只说不做,行不信者,虽然其言能明示是非,但必不被听从;力行有功而自夸图名,虽然辛劳,但必不被认可。智慧者用心明示而不说得过多,力行有功而不自我夸耀。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明智,不在于文彩而在于能使人清晰明白地理解。所以,智慧者就是,对方明智却不能理解自己的言行,就要及时回顾自身言行历程,反省自己的那种人。这就是那些智慧者名声和荣誉传扬天下的原因吧。《墨经》:“功,利民也。”功即利人利民之功。)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这一段说明,一切良善知识不在内心扎根、得到认定、成为信念就不能长住久留,行为不能通过自己行动明示于世就不足以安生立命;名声不可轻易便宜产生,荣誉不可通过投机取巧树立起来,君子就是信身从事,亲力亲为的那些人。时时刻刻寻思私利,忘记自己声誉,能成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兼士者,从来就没有。墨子知识学的知识结构:“名实合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行为是墨家知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名举实是理论知识,以行举实是实践知识或行动知识,唯有行动的知识才是衠知。《墨经》:“行,为也。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在墨子看来,所为图名者,乃是盗名之徒。《墨经》:“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者不问英雄出处,志强智达,言信行果,杂于庸民,以天为则,以儒为耻,兴利除害,兼行天下。)

墨子讲修养不止于《修身》一文,《亲士》也是另一篇重要论文。该文有个人修养内容,重点是提醒邦国当权者要提高修养,亲近兼道贤士。现录取其大部予以释义说明: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这一段说明,心能辞过的重要性:居非奢华,居安即心安;财无止境,心足则财足。君子不畏难免恶,自难为恶而易人。杂于庸民而无怨悔,是自信的表现,不被庸民民粹所染。)

是故偪臣伤君,诌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这一段说明,过于亲昵宠臣容易谄媚阿谀伤害君上,所以君上必需要有敢于逆耳争辩的臣下。众人分仪交互警戒可以使君上长生保国。偪bī,迫近,靠近。弗即咈,违背。詻,讼言。即争辩,辩护之词。)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这一段说明,臣下明哲保身,近者无言,远者不言。君上昏暗,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民心怨结,国家危险。举例说明亲近贤士重于国宝。唫jìn,口闭。)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yì杀死),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一段举例说明,太盛难守。一方面告诫世人,有才能不必锋芒毕露,甚至要深臧不露,方能长生持久作为;另一方面告诫君上,臣下有所长,容易锋芒毕露,招人厌恶,君上应该大度包容,隐忍保护。)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这一段说明,德福一致,职能相配,爵禄相宜。甘瓜苦蒂,物无尽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事难无辞,物理不违,故能成圣成器。)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育。三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这一段说明,盛德虚心,能容成大,方能为千人长。否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此三者,福泽浅薄,不得出宫流国。昭昭、燎燎、潦潦,尧尧,前一个字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

另外,《所染》《辞过》《贵义》等其它文献多有论及修养。《所染》主要举例说明慎染,行理生于染当。《辞过》举例说明要节制欲望,节制用度,过犹不及。节用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从小处讲,个人财富不被浪费;从大处讲,节约社会资源,有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节用不应该想当然地理解为不可追求安逸的享受,劳逸结合乃是人生赖审美得以生存的驱动力。人生若连最基本最低级的感性审美都没有,多数人将会失去人生意义和生存动力。《贵义》“去六辟”主要是指去除不良情感情绪对纯粹理性干扰,导致纯粹理性判断力失准失效。

墨家修行没有那些旁门左道,巫术邪行,以及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它就是唯一的认识论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