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在“2024中国研究型医院大会”上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主题,作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抓手,科学构建我国医学创新体系》主旨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战略意义、模式路径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在会上发表主旨报告

何振喜指出,当前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临床研究提供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企业为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平台,而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是临床研究的主阵地,上承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下联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要以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科学构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他指出,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是由医学本质、医学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属性、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供给正在由“看病难”向“看难病”转变,解决“看难病”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新的医学创新成果。研究型医院无论是产出医学创新成果,还是承担“看难病”任务都是首当其冲,只有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

何振喜在报告中对中外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何振喜指出,对比美国麻省总医院、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等国际顶尖研究型医院,再看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速实现我国医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现实要求,我国在研究型医院的功能定位、科研资金投入、专职科研人员配置、平台建设、政策激励等方面差距较大。何振喜表示,要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着手,坚持“对标国际、中国特色”,奋起直追,久久为功,充分借鉴国际顶尖研究型医院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中国式研究型医院建设路径。

“着眼功能定位,确定布局研究型医院。”何振喜指出,要依据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要求,适应新时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医学创新和医疗服务两个维度,区分研究型医院、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调整重构我国医疗机构的分类和层级,形成结构合理、定位清晰、任务明确的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新格局。应对我国1700余家三甲医院进行整体梳理,按照“尊重现实、着眼现状,区域布局、均衡发展”原则,确定建设50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100家研究型医院、150家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加紧建成一批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高地高峰。

“着眼主责主业,实行分类建设与管理。”何振喜认为,要把“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任务确定为研究型医院的根本职能。“难病诊治”包括运用最前沿性技术诊治的疾病和运用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成果诊治的疾病;“医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创新和临床研究创新;“成果转化”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区分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和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进行分类分层建设管理。高水平研究型医院8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创新转化,2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难病诊治;研究型医院5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创新转化,5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难病诊治;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2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创新转化,80%的资源配置、职能任务定位于难病诊治。

“着眼人才培养,提高研究能力与水平。”何振喜强调,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床医比不合理、专职研究人员太少、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何振喜认为,要提高研究型医院的床医比,至少达到1:1~1.5;增加专职科研人员,总占比应逐步达到20%;允许医院及其临床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需要自行招聘研究人员;大学阶段应调整增加临床研究的课程,强化临床研究培训,医院应加强临床科学家、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护士培养,下大力气提高临床研究能力。

“着眼资金投入,突出临床和转化研究。”何振喜表示,国际通行的新药研发成本约10亿美元,其中临床前研究约占总成本的10%,临床研究阶段费用占90%,且临床三期占比最大,约占70%左右。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研究项目(IIT)较少;再把转化研究持续做下去更难上加难。何振喜建议,要站在实现我国医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高度,真正把临床和转化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局面。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的临床与转化研究资金,并明确与其他各项事业费的占比;要设立创新转化母基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给予临床与转化研究稳定支持;要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以横向合作的方式支持临床与创新转化研究;要鼓励大型研究型医院从医疗毛收入中至少拿出5%用于临床科研和成果转化。

“着眼平台支撑,强化资源配置与效益。”何振喜强调,研究型医院要适应创新转化需求,着力抓好研究转化平台的转型升级,甚至重塑再造。重点要建强“八大中心”,即:临床研究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多学科诊疗中心、智算数据中心、生物样本中心。同时,“着眼激励机制,增强发展潜能与活力。”要建立完善“五大激励机制”,即:物质待遇激励、职业发展激励、资源支持激励、培训交流激励、精神荣誉激励。

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整体格局,何振喜谈到,医学创新转化具有多主体、多学科的特征,要着眼于有机整合,发挥整体效益,把国家和地方层面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区域的四大战略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协同起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研究全覆盖的科研创新体系。要从国家、省市、研究型医院层面分别构建创新转化服务机构力量。在国家层面,可组建一家专门负责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国家级服务机构,其功能定位是整合社会资源,面向四大医学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组建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原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原则,是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管,不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主要有四项职能:制定政策计划、明确攻关任务、筹措匹配资金,负责监督管理;二是市场机制原则,运作方式按照市场化法则,要讲究投入产出,成本效益;三是一站式服务原则,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到成果转化,从概念验证、中试生产到形成产品,全过程一条龙跟踪服务;四是“双专”原则,就是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要有懂技术的人,也要有懂管理的人,还要有懂运营的人,优选精英人才来做事成事。同时,在省市和医院层面,也应参照国家层面的做法,组建相应的创新转化服务机构,承担创新转化服务工作任务。

何振喜表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加快构建我国医学创新体系,实现我国医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