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庐阳区宿州路129号小区,64岁的司长松家与89岁的何正应家,隔着一幢楼,虽然离得近,但双方此前并不熟悉。

今年8月起,司长松成了频繁拜访何正应夫妇的“门客”。一周四次的叩门,让双方成为了彼此照应的“家人”。买菜、打扫卫生、情感陪伴,在司长松家里,有一通连接着何正应夫妇的24小时“无限制”电话,只需拨通说出需求,司长松便会立马上门解决。

这一幢,到另一幢的关怀

穿过大门,绕过灰色的楼梯,便会来到宿州路129号小区4幢108室,这是何正应夫妇的家。因为腿脚不便,夫妇两人很少出门。老旧的木门外贴着福字,门把手一尘不染。抹去把手上灰尘的,是住在隔壁楼栋3幢301室的司长松,之前他与何正应夫妇没有过多打交道。

从今年8月开始,这条通往4幢108室的路,司长松渐渐熟悉起来。司长松要做的事听上去并不难,但也“繁琐”。打扫卫生、询问需求、代购生活用品……虽然每周会固定四次上门拜访,但司长松觉得“自己退休了,能帮一点是一点。”

何正应夫妇是“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在社区生活了30多年,又难舍搬离。成为何正应夫妇的“就近家人”,司长松说,这源于当地社居委的一次上门“邀请”,“他们说这两位老人在家不方便,希望住得近的我,能够有空多关注一下。”

司长松很快答应下来,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年轻在外工作的时候,社区里也有人帮忙照顾自己的家人。现在自己退休了,有能力和时间了,也应当接过这份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24小时“不停线”的电话

司长松发现,如果总等到自己上门访问才得知需求,效率太低且事务“滞后”,同时他也感到两位老人有时会不好意思提出诉求。于是,司长松给他们留了一个“不停线”的电话,“任何事情24小时都能打电话,我保证努力弄好。”

国庆假期,司长松一大早就给何正应家拨去了电话,想要了解他们近来的生活情况,但却无人接听。疑虑和担忧涌上心头。司长松连打了十一通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应,他立马协同社区人员上门了解,才得知何正应夫妇是没带手机出门去了。过程略显麻烦,但司长松笑道:“人没事就好。”

和年轻人相比,司长松称得上是“大龄志愿者”。司长松说,自己被“选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经验。“我曾全身心地照料过晚年的父母,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更有经验、更熟练。”而这种匹配式服务也给何正应夫妇带来了明显的生活改善。“自信心更强了,以前很多事情自己都做不了,现在有了帮助之后,也多了很多新奇的体验。”何正应说。

邻里互助,探索养老“新模式”

此前,庐阳区县桥社区通过庐州街坊的走访摸排,在充分了解老人诉求的同时,于今年3月份启动探索“党员示范+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开展了“邻里互助之家”自治服务项目。

“以党员家庭和孤寡老人家庭为核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家庭两两结对互助和帮扶,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县桥社区党委书记赵诗美介绍,目前,“邻里互助之家”自治服务项目主要分为家庭互助型和结对帮扶型,目前已经对接独居空巢老人23户、志愿者18人。

圈层式互助,司长松认为这是对个人力量的有效利用。“大家都住在一个社区,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当然要互帮互助。”

而他的这份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传递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用司长松的话来说,他们一家都是不怕麻烦的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帮助他人,这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 end •

来源:合肥日报

审核 | 余挺生 责编 | 吴京

1.

2.

3.

4.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