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鼹鼠

编辑 | 天宇

10月10日,永辉超市向大连御锦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御锦”)、王健林、孙喜双、大连一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一方”)发布“追债”公告

10月12日,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受理永辉超市的仲裁案件,要求大连御锦赔支付剩余款项36.19亿、赔偿违约金2.18亿、支付律师费用200万,王健林、孙喜双以及大连一方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两月来,永辉超市正处于“风口浪尖”。“董事跑路”、“背刺胖东来”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现在“催债”动作不断,前中国首富王健林更是被好友孙喜双“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辉发函追债,王健林被牵连

永辉超市对业务分布以及组织架构改革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8年,京东、腾讯接连注资达85亿元,门店超千家,市值更是来到顶峰的1064亿元。

于是同年12月,永辉超市以占领优质物业为由,从大连一方手中收购万达商管股票,共计39.18亿元,拉开此次纷争的“序幕”。

永辉超市为应对线上电商、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的冲击,进行了供应链调整、数字化升级、转型新业务等重大改革,而近三年的营收却持续下降,身陷高负债“泥沼”。

而这一系列改革都需要资金支持,永辉超市寄希望于万达商管能按照对赌协议在2023年重返港股。

不幸的是,万达商管上市受阻,营收连续三年亏损的永辉选择在此时退出,获一笔“现金流”,而大连御锦作为第三方出手回购。

2023年12月29日,永辉超市召开董事会、股东大会,同意向大连御锦出售所持的3.89亿股万达商管股份,总股价为45.3亿元,分八期于2025年9月30日交付完成。

从企查查可知,大连御锦成立于2023年11月30日,注册资本为50万元,是大连一方的间接全资子公司,而大连一方的实际控制人为孙喜双。

股票,孙喜双“左手卖出、右手买入”,由永辉超市赚持有5年的6.12亿元“差价”。

但这个专为“收购万达商管”而生的企业在4月份便初现资金不足的端倪,除首期按照约定时间支付3亿元外,二期和三期都是分期且延期支付。

7月27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调整转让价款的分期进度至10期,最终期限也延至2026年3月31日。

并在协议中加了“双重保险”:一是补充王健林、孙喜双、大连一方集团为交易担保方,负连带保证责任;二是增加“加速到期条款”,一旦大连御锦违约,永辉超市有权通知后续未付转让款立即到期,还应支付未付款项 6%的违约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调整出售资产方案的公告

原定9月30日应交付第四期的3亿转让款,大连御锦“故态复萌”逾期未付,于是永辉超市在10月10日将大连御锦及担保人王健林、孙喜双、大连一方集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10月12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受理永辉超市的仲裁案,仲裁金额包括剩余股份转让价款36.39亿元、加速到期违约金2.18亿元以及律师费200万元,共计38.59亿元。若拒不履行,永辉有权申请强制执行,从而可能面临财产查封、冻结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值暴跌近900亿,永辉多次自救

永辉超市,这个曾被投资者期待能“复制沃尔玛”辉煌的公司当下举步维艰。

2000年,张轩松和张轩宁在福建开设了第一家“农改超”生鲜超市,并逐渐形成了“将生鲜品和服装作主业,将日用品和家电作配套”的永辉模式,以生鲜零售为核心,从最初的农贸市场一跃成为中国超市百强。

2010年永辉成功上市,不断扩展业务。2016年、2018年更是分别斩获京东43.1亿元、腾讯42亿元的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考虑到生鲜难以保鲜且极易损耗的特点,永辉在上游“产地直采直销”对接供应商,中游自建物流中心,下游打造垂直供应链推出自有品牌,通过上中下游共同运作,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掌握定价权,用低价生鲜牢牢“锁住”目标消费者。

2017年,阿里提出线上线上全渠道打通的新零售概念,随后线上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相继出现,不仅能提供新鲜产品,还能配送到家。

为了应对此类冲击,永辉多次谋求变革。

第一次:“拥抱”新零售,调整组织架构,走上大规模扩张的快车道。

2017年,永辉超市看到传统零售变革的必然性,对业务板块进行大幅调整,划分为线下超市(云超)、供应链(云商)、新零售(云创)、金融(云金),并迎来了永辉超市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在接受资本注资后,永辉云创持续孵化出了永辉生活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APP及小程序、永辉mini等新业务。

并调整组织架构,由传统的“雇佣时代”走向“合伙人时代”,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低成本激活员工。

但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太急,使得运营压力增大,部分业务的市场表现也不尽人意。超级物种前三季度亏损6亿多,不到四年便销声匿迹;永辉mini成立三年内由573家大度缩减至33家。

第二次:以供应链为核心,进行数字化变革,布局数字永辉。

生鲜是永辉超市的业务核心。2021年起,永辉便搭建了从采购源头、运营管理以及物流配送的数字化供应链,同步进行人、机的数字化改革,在线下开始尝试布局仓储会员店。

然而迅速扩张以及线上线下两头抓的方式,让永辉超市陷入增长疲软、经营压力增大等困境。

营业收入连续三年持续下滑,由2020年峰值931.99亿元跌至2023年的786.42亿元,亏损近150亿元。

“闭店潮”席卷了永辉超市,门店数量由2019年的巅峰1440家降至现在的815家,平均每年闭店125家。

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惨遭滑铁卢。2018年永辉市值高达1064亿元,成为中国本土最大商超,但现在市值仅264亿元,市值蒸发近900亿。资产负债率更是年年攀升,2023年底已达8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单位:元)

回顾整体发展,不难看出永辉超市迫切转型的心情,不断进行“自救”,布局新业态,加大改革力度,但似乎难挡其颓败态势。

似乎它一直在改造,但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反而被新业务不断拖入“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胖东来不是永辉“急救药”

近年来,传统商超受线上电商的影响,营收持续下滑,不得不谋求转型之路。永辉一直在积极改革,但仍旧呈现发展疲软的态势。

第一,一直在“模仿”,但未学到精髓,开发的新业务反而成为“累赘”。

永辉在改革过程中进行多次尝试,但无论是惜败退场的超级物种,对标山姆的永辉仓储会员店,还是目前引入的胖东来模式,永辉超市一直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仍是传统大卖场的“噱头式”变革,在不能很好提升营收的同时,还增加了业务负担。

第二,价格驱动的竞争优势失灵。

早期永辉超市通过“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以“低价生鲜”一度成为本土最大商超。但近年来阿里、美团等公司也建立了生产基地、配送中心、前置仓,还疯狂烧钱补贴社区团购,实现近场销售,进一步打破永辉超市“天天平价”的竞争优势。

第三,成本负担太重。

自2021年起,永辉便不断加码物流运输,并建立自己的前置仓,随之而来的人工、房租、供应链的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削弱利润的“尖刀”。

第四,不能很好抓住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升级,低价不再是“万能药”,消费者在合理价格基础上开始追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体验,且消费场景由线下“转战”线上。

今年也是永辉超市努力“自救”的新一年。

6月,永辉超市开始引入“胖东来”模式,从商品结构、商场动线、员工待遇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整改。且整改后的首店也传来日均销售量增长13.9倍、客流量是调整之前的5.3倍的喜讯。

9月23日,名创优品全资控股的广东骏才国际商贸有效公司以63亿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其中包括牛奶公司持有的21.1%以及京东持有的8.3%,名创优品一跃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永辉超市官方微博

此消息一出,永辉超市迅速陷入“卖身”“背刺胖东来”的舆论漩涡,不得不出公告澄清,但收效甚微。

“胖东来”模式、名创优品入股这“两驾马车”在经营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后期是否完全能将业绩持续低迷的永辉“拉出泥潭”尚未可知。

但当下将大连御锦、王健林、孙喜双、大连一方集团告上“公堂”,可在短期内给永辉带来近40亿的现金流,快速盘活企业资金,给永辉以“喘息之机”。

参考来源:

[1]永辉超市是如何从传统模式转型到“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嗨马财经

[2]生鲜特色超市龙头,持续改革探索全渠道零售.方正证券

[3]永辉超市上演“催债连环call”,王健林为好友担保“引火上身”.钛媒体APP

[4]永辉“翻脸”,王健林被老友“坑”了一把.雷达财经

[5]永辉超市“新仓储”模式困局.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