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分享了,自己才是自己心灵上的老师,因为心灵上的进步都是要自己用心灵去感知和感受的一个过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自己来体验的,我们也就是在自己的感知和体验中学习。所以心灵上的学习也就离不开对自己心灵的洞察。之所以要用洞察这个词,指的是我们要能彻底的了解自己的心灵。
我们都会有对自己心灵的表面觉知,也就是我们都能觉知到自己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但这显然不是彻底的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只知道自己是快乐的、亦或是愤怒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快乐,又或是为什么会愤怒,也就是产生快乐、愤怒的本质我们并不了解。
大家会说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了,愤怒是因为别人欺骗了我。那么为什么别人欺骗了我,我就会愤怒呢?很多人会说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就算愤怒是人的本能反应,那么这个本能反应就始终还是会有一个反应的过程,这个愤怒的具体过程我们了解吗?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灵的所有过程,那我们肯定就不是彻底的了解自己。
同样就算我们知道愤怒的整个过程,但是如果答案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体验,而是来自对他人思想的记忆,那我们也就同样不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没有亲自去洞察到自己愤怒的整个过程。所以彻底的了解自己,我们就不但要洞察到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感受,同时我们还要洞察到产生该思想和感受的具体过程。
就像当我觉知到自己的心灵无法安宁而痛苦时,那么我要做的就是去洞察自己处在不安时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在我不安的那个当下,我就要去洞察自己的心灵都出现了哪些思想。然后还要去洞察产生该思想的具体过程,当我洞察到了引起自己不安念头的根源后,不安也就会消失,安宁也就会到来。
但是当我们处在不安时,如果我们不是去洞察自己不安的整个过程,而是去遵从某某上师的观点去打坐冥想、去重复念诵经文,又或是让自己投入到工作、游戏、喝酒等事物中去,那么这样的行动其本质显然就是对当下不安的逃避,虽然我们也能从自己所逃避的事物中获得短暂的安宁,但是当我们从这些事物中脱离后,不安同样又会卷土重来,因为使我不安的思想并不会因为我们心灵的转移而彻底的消失,不安只不过是被暂时掩盖罢了。
所以才有了借酒消愁的人永远只会更愁,而那些念了一辈子佛经的人同样也念不出真理。因为真理是来自对当下实相的洞察,而不是对实相的逃避。要洞察实相,我们首先就得去面对实相本身,也就是要去洞察发生在我们心灵上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当我们洞察到了真相并活在真相里,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冲突的产生,我们也就是安宁和谐的存在。
所以在逃避中不会有对自己心灵的了解,那么我们不逃避,我们能带着某某上师的观点来了解自己的心灵吗?上师说了不安是思想杂念所导致的,所以放下杂念就好了。但是当我处在不安时,就会发现这句话纯属多余。首先是我的杂念,并不会因为我知道了要放下杂念这个思想,杂念就能被放下;其次,当我有了要放下杂念的这个思想出现时,这个思想本身就又是一个杂念,所以要放下杂念的这个思想对放下杂念不但没用,反而又增加了一个杂念。
所以要真正的放下杂念,我们就只能去洞察自己杂念的产生过程来实现,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所经历的事物都会不一样,所产生的思想杂念自然也就不同,我们也就不可能通过他人的思想来彻底的了解自己,不能彻底的了解自己也就有了烦恼、困惑等思想杂念的出现。
所以我们要彻底的了解自己,就只能通过洞察自己心灵的每一个思想和感受,以及去洞察产生该思想和感受的具体过程来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自己来洞察的。所以去洞察自己的心灵才是最有效的心灵上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