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无纸化生产生活的时代,每当要给甲方或者导师提交方案、作业时,打开word,默认字体总是“宋体”。为何宋体会成为办公时的默认字体?这还得从千年前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技术说起。
这项技术发明使用的重要前提
——文字的诞生
中国有着许多神话故事,关于汉字的起源,更是有伏羲造八卦、神农结绳为治,但最为人所知悉的便是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叙》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对仓颉的信仰已然成为了民间风俗的一部分,如今,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为纪念仓颉而造的建筑,如山东东阿仓颉墓、河南商丘虞城仓颉墓、杭州西湖仓颉庙等。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汉字的起源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文明产物。
《说文解字》雕版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已知四大古文字体之一,更是唯一一个得以保存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乙亥秋,范寿轩携甲骨至天津求售,首先为孟定生王襄购取若干小块,其它较大之甲骨( 包括一个整甲的上半)大部分归于王懿荣”。这是甲骨文的首次获得极高的关注,这一年为1899年。
甲骨,广州博物馆藏
罗振玉纸本集甲骨文对联立轴,广州博物馆藏
自殷商到秦之前,中国文字可以说是经过了形体最为混乱的时期。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更是出现向下兼容趋势,但普通老百姓书写条件并不优越,因此书写起来难免草率,甚至简化,导致汉字字体开始出现奇特的变化。直到拥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后的首要任务便是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此时汉字的字体,发展到小篆,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官方认证并推行的首个字体。
小篆为长方形字体,强调结构,讲究“上紧下松”、各个笔画空间平衡对称的规则。但由于书写不便,很快,一种变圆形为方形,变曲笔为方笔的字体流行开来。据史料记载,这是由罪犯在狱中创作的字体,因此称之为“隶书”。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使汉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也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这也是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禁锢,从而赓续不断的有力保证。至于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且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文字准备。
《广东通志》,采用篆体刻写书名的雕版印刷品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雕版印刷术的应用与推广
——宋体字初见端倪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将文字书写在纸上反贴上木板,使字迹转现在板面上,刻去板上的空白部分,将有字迹的部分保留,形成突起的阳文反字,墨涂于版面,覆上白纸后用棕刷均匀刷涂纸背,从而得到复印文字或图像的技术。
唐代是楷书艺术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楷书进行了完善和改造,使之在行政、科举、教育等方面被广泛使用,因此,楷书自然也成为了雕版印刷的首选字体。
随着政治统一、经济恢复、教育发展和文化生活的繁荣,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宋代不仅各级政府刻书,士大夫阶层也都热衷于刻书。宋代雕版印刷在刻本数量、刻印种类、刻书地域的分布、刻书规模及刻印技艺诸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堪称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盛世。
《中华再造善本》之《吕氏家塾读诗记》
展示了南宋前期所用刻书字体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中华再造善本》之《童溪王先生易传》
展示了南宋中期所用刻书字体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虽然宋代以行书著称,并诞生了我们熟知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以及蔡襄,但由于行书流动、率意、潇洒,适合毛笔书写,但当以刀代笔,活泼灵活的笔法便成了缺点,因此,宋刻本仍以楷体作为雕刻主流字体。虽然文化事业相对繁荣,但作为手工业工场中流水线工人中的一员,收入却相对微薄。为了生存,刻工们只能不分寒冬酷暑地工作,不断摸索着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们发现在保持文字基本外形的前提下减少奏刀次数可以大大加快工作进度,而减少奏刀次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原来的弧线简练成直线,将复杂不规则的地方变得简单规律易处理,宋体字就在这种变化中开始初见端倪。
图源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
由于宋代刻本大多校雠仔细,少有讹误,印刷也较为考究,明代版刻都极力效仿宋本。在模仿宋版字体时,虽然极力使字体酷似宋版字体,但总是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刻工的操作意识和习惯,刻工们对宋版字体长期的模仿深深地影响了明代刻字字体的规范和体式,加上快速雕刻的需要,终于在明代中期产生了一种横平竖直、字形方正,便于缮写、刻版、印刷以及专供阅读的字体。因为是由仿照宋版书上的字体发展而来,所以最初叫做仿宋体,后又称老宋体,现在通称宋体字。从唐到明,雕版印刷字体经过了九百多年模仿和创造,一种在楷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适合阅读的印刷字体——宋体,至此基本定型。
《李氏族谱》雕版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该雕版为宋体字
流水的字库 铁打的宋体
由于宋体是由社会底层的手工劳动者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作而成的字体,文人阶层便带有稍显戏谑的意味称之为“匠体字”。虽然有人调侃戏谑,但宋体却偏偏最争气,作为印刷字体,在阅读时给人以舒服享受、给人以赏心悦目,甚至获得了官方认证。
196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印刷通用汉字字体(宋体)的标准字形。这既是字体的标准,也是写字教学的标准,从而对统一汉语印刷字体、促进用字规范和方便中文信息处理起到了重大作用。哪怕后续还衍生出了仿宋、小标宋、大标宋、报宋、书宋、雅宋等等字体,它们仍然是“宋”字辈。
如今,不管字库如何更新迭代,字体如何潮流可爱,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中,阅读舒服、便于印刷的宋体仍然是优先考虑字体,这或许也是“打工人”的办公软件中,宋体为默认字体的原因之一吧。
撰稿 | 李玉婷
美编 | 肖颖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