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蒋介石部队距离瑞金仅50里路,形势严峻,李德做出了主力“大转移”的计划。

  • 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高度保密

最初“大转移”计划,仅限于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知道。

5、6月份,中常委张闻天、项英、朱德、王稼祥知道。

8月份,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陈云、刘少奇、及候补委员邓发、凯丰等知道。

9月初,“三人团”才向主力团首长透露。

其他人员一直都是被动的执行命令,了解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李德说:“突围最重要的是保守秘密,只有保守秘密,才能确保突然行动的成功,这是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前提”

到底应该保密,还是应该做转移前的思想大动员呢?似乎各有利弊,但保密毕竟是一时的,而思想动员工作关系全军的士气,是不是更重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德

二、具体步骤

7月上旬,李德将成立不久的红七军团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率领。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混合。

7月下旬,李德又通过军委决定,命令改编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的指挥下,离开根据地,到湖南中部建立根据地。

此两路兵,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吸引敌人兵力,减轻主力转移的压力。

由此来看,李德在战术理论方面算是一个行家。西征和北上部队的确调动了很多国民党部队,为主力赢得宝贵时间。最终北上部队虽然失败,但西征部队为红军主力进行转移打下了基础。

红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纵横湘鄂黔边,吸引和分散了蒋介石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留守人选

主力秘密转移,到苏区必须有人留下来吸引敌人,给主力争取时间,减轻压力。

谁留在苏区,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首先留下的主力部队确定了,是红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但谁来领导他们坚持斗争,必须有一个很有分量的人。

9月初,形势越来越危险,红军主力转移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谁留下来必须尽快做出决定了。

博古和李德看着党政领导人名单,扫来扫去,最后想把毛主席留下来领导苏区的斗争。但他们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周恩来的反对。

主要理由是:毛主席是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红军的创始人,在军中享有很高声誉,同时毛主席的指挥才能,在关键时刻能稳定军心。所以必须走。

李德为何想让毛主席留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毛主席有机会参与军事指挥的决策。留下了,他就可以长期独揽军事大权。

经过重新思考,最后他们选择了项英。

项英是最合适人选,时任中常委,中央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斗争经验丰富,执行路线坚决。最后确定了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五人组成中央分局。

对于瞿秋白留下,张闻天曾经希望博古再慎重考虑下,但博古坚持己见。并且理由充分:“瞿秋白患肺病,怎么能长途行军?”

但当时队伍里患病的也不止瞿秋白一人,其他人为啥可以走,这显然不是理由。但博古是有最后决定权的。

陈毅在留下之列,李德和博古让周恩来找陈毅谈话。

陈毅当时在红军医院养伤,伤也好得差不多了,也急着想出院。周恩来也不想兜圈子,拉过陈毅的手,用力握了握,说:“中央决定几天以后撤离苏区,向西转移,建立根据地。”

停顿了一下,周恩来继续说:“中央决定你不随主力撤退,仍留在苏区。”

“留下的还有谁?”陈毅从周恩来手中抽回了手。

“项英。”周恩来缓缓的说,“你负责军事,他负责主持全面工作。”

陈毅一言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7日,地方部队接替防御任务,主力开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