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出版了《最好朝南》的女性故事合集之后,三明治再接再厉,在今年和图书品牌"未读" (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一个"职业纪实"系列图书,由三明治每日书、短故事、破茧计划等项目产生的四位写作者夏槿、康巴斯基、袁洁、虹儿将分别单独出版自己的写作, 讲述自己在不同行业工作的真实故事。

未读的编辑在图书策划的时候说,这个书系是:

被忽略的多数人群亲身讲述

我们的眼光似乎总落在一线城市的精英人群,要么就是乡村小镇的乡土生活上。而那些在北上广以外的普通城市实实在在工作着的人群似乎因为缺少爆点,注定落在主流的视野之外,但这些人其实代表了某种更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力量在支撑着社会的运行以及我们的日常。让这类职业的从业者发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究竟是怎样构成、怎样运转的。

由一个人带出一群人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所处的空间和从事的行业,在这样的记录之下,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作者的职业人生,也可以看到ta身边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图景,而这些社会图景注定是不同于大城市,并且也是彼此不同的。每个作者都是一个社会切片观察家,带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圈子和世界。

生活和改变的勇气

这些作者都经历过人生道路或是职业道路的改变与选择,并主动选择了也许不算最理想,但让他们愿意为之努力的出路。在不断变动的社会中,这种敢于改变和选择的勇气是有治愈力量的,对于读者来说,读这些人的故事,也是望向自己可能会踏上的人生之路。

本系列图书预计于2025年出版。最近三明治为每日书、短故事的写作者提供了和国内各大出版社对接出版的服务。除了上述书系之后,还有一批图书签约即将陆续宣布。

欢迎加入三明治的写作社群,成为出版作者(published writer), 也欢迎各大出版社、图书工作室和我们联系,共同发掘新作者!

三明治创始人 李梓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读」,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一个不甘于平庸,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综合文化品牌,始终坚持网罗内容独特的海外版权与优秀的原创内容。

近年出版了《快乐上等:女性怎样自由地活》(上野千鹤子》、《存在主义咖啡馆》、《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Ocean Vuong)、《巴比松大饭店》等文学类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立超过13年的写作平台,倡导写作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并帮助新人作者出版作品。至今已培养上万名写作者,在伦敦、巴黎、纽约、台北、上海、北京、大理等地开设过写作工作坊,也不定期在线开设作家大师班(Master Class)写作工作坊。

夏槿

三明治·每日书作者

即将写下一个自由职业的故事

期作品:

还记得最早来到三明治写作的契机吗?

夏槿:我在七八年前就知道三明治这个写作平台,但只是偶尔关注上面发表的文章,并没有参与过活动。2020年初疫情突然爆发,被封在家中几个月的我,正好看到了三明治的某期写作主题是“世界公民”。我感觉在当时那种压抑的环境里,能够回忆并记录下去世界各地旅行时的经历也算是一种治愈,就报名参加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时写的职业故事发表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有什么感受?

夏槿:三明治有个非常经典的主题班,即每年5月的“职场班”。我有幸从2020年的第一期就参加了,迄今为止已经连续5年在职场班分享有关工作的故事。

参加第一期的时候我已经是自由职业者了,但还是很想写一写之前的那份工作的经历。我原来是在一所重点大学当老师,因为“非升即走”的规定最终离开了学校,从最初的迫不得已,到后来的主动选择放弃,我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目睹了周围人的生活状态,有了很多感触。我非常想让大家知道,在大学的高墙之中,看似端着铁饭碗悠闲度日的老师们以及埋头苦读的学生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大家都知道,三明治的写作平台具有互动功能,写作过程中会有很多小伙伴来我的页面“串门”,他们留言说:“很有意思。”“写得很生动。”还有一些想进高校的同学会问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我也会在页面上解答,觉得这样的互动蛮有意义的。

向三明治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即将出书的这个故事吧。

夏槿:这个故事记录了我从25岁到35岁的经历,也就是从硕士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决定读博,到进入大学当老师,再到从高校离开做自由职业者的这一段经历。其中涉及到两次重大的改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背后隐藏着无数次的思考和尝试。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人究竟为什么要工作,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稳定和自由哪个重要?如何才能过上向往的生活?希望我讲述的自身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目前写作的心态和状态如何?有哪些期待或忧虑?

夏槿:目前心情非常平静,可以说毫无波澜。因为我以前出过教育和学术类的书,也写过很多无人问津的小说,深知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即使文章变成了铅字也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并不期待成为“作家”、受人瞩目,最希望的还是这本书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并且真的给他们带来帮助。

职业之外的写作者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夏槿: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我其实不是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是一直想当一名创作者。从小时候画漫画开始,在迄今为止的近30年时间里我尝试过画漫画、水彩、彩铅,写小说、书评、真实故事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现在突然得到了出书的机会,非常惊喜。与其说是梦想成真,不如说是终于走上了该走的道路。很希望以后自我介绍时再也不用说“我是老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槿的画

当时写的职业故事发表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有什么感受?

夏槿: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我其实不是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是一直想当一名创作者。从小时候画漫画开始,在迄今为止的近30年时间里我尝试过画漫画、水彩、彩铅,写小说、书评、真实故事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现在突然得到了出书的机会,非常惊喜。与其说是梦想成真,不如说是终于走上了该走的道路。很希望以后自我介绍时再也不用说“我是老师”了。

即将成为书作者、一位作家,有什么经验想向其他写作者分享的吗?

夏槿:作家不敢当,我只是一个喜欢用写作来记录生活的人,并且非常不自信。

“三明治”有个惯例,每天从成员们的文章中选出打动人心的金句做成日签。我写了5年,十几期,大概20万字,从来没有一句话被选中过。所以我觉得自己既没有文笔又缺乏思想,只能写一些大白话式的文章,分享一下生活而已。

但由于我坚持不懈地练笔,无论是写作的速度、技巧,还是对素材的把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收获了不少读者,并最终获得了出书的机会。所以我建议有文学梦想的小伙伴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并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康巴斯基

三明治·短故事作者

即将写下一个创业开店的故事

往期作品:

还记得最早来到三明治写作的契机吗?

康巴斯基:想找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尝试深入一下。因为曾经想自己写剧本杀作品,文字上可能需要更加规范的教导,包括结构和写作风格。对我个人而言,非虚构作品反而更不容易写好,因为需要在自我观点的宣泄和尽可能真实的记叙中间找到平衡点,不然就会写得乱七八糟的。我最初来的目的,还是想要得到更加具体一些的写作指导吧。

当时写的职业故事发表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有什么感受?

康巴斯基:发在公众号后,我其实没太关注下面的评论……比起外界的反馈,我尝试用不短的篇幅记录下事件其实更像是在和自己沟通,回忆当时的想法、举动和情绪,甚至是气味、温度。在不停回忆自身行为和动机时,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好陌生。再用当下的态度记录下过去的事情,甚至会怀疑自己记忆的真实度,甚至像是在为过去的一些不合理举动找个更好的借口一样(笑)。

向三明治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即将出书的这个故事吧。

康巴斯基:《大学生非常规创业避雷指南》。哈哈,开玩笑的。其实大体上是我如何通过创业找到自己的故事。从体制教育阶段直接快进到社会中,反差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就像是突然叫一个粤菜师傅去摆摊烧烤,不可控因素变得越来越多,自己曾以为的优势与舒适圈荡然无存,没来得及过多思考就被裹挟进大环境中。希望能给有着同样顾虑的朋友和读者们一些我经由个人经历而来的想法,引以为鉴或是看乐子都ok。

向三明治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即将出书的这个故事吧。

康巴斯基:我想尝试尽量客观地把整个开店的过程记叙下来,想规避之前我写短篇非虚构时,那种夹带太多的碎碎念、看起来作者像是个青春期高中生的感觉。还是担心整体行文结构的问题多一些,主要也不想给编辑老师添太多麻烦。

职业之外的写作者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康巴斯基:现阶段文字是与真实自我沟通的桥梁。说个很奇怪的点,我在记录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重新审视整件事,反而更能抽离出事件发生当时的情绪状态,更加客观地反思我的动机或是进行对全局性的复盘。比起当事人视角,上帝视角写起来会更有趣一些。所以写作于我而言,除了自我情绪的宣泄渠道,也是一种观点输出方式。我很喜欢“海龟先生”这个乐队的创作想法:我们总要做一些什么来面对这个残忍的世界,成年人也应该多读些童话。

将成为书作者、一位作家,有什么经验想向其他写作者分享的吗?

康巴斯基:我还没有资格谈论所谓经验之道吧,也许直到某天写出东西的价值可以被量化(即已经有着客观的销量)后才会显得有说服力一些(笑)。能分享的是,文字是我尝试抵抗这个快餐时代最后的方法了,读也好,写也罢,总归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写作可以是灵感的实践,也可以只是单纯的记录,无所谓形式,诗也好,散文也罢,只是写你想写的。

袁洁

三明治·“破茧计划”&短故事作者

即将写下一个职校的故事

往期作品:

还记得最早来到三明治写作的契机吗?

袁洁:我最早知道三明治应该是十多年前了,当时还叫“中国三明治”,公众号时代还没到来,“中国三明治”是个网站,提出了“70后80初”这样一个“三明治”群体的概念,这个网站发的文章以非虚构为主,但说也不拒绝小说。当时我在写小说,就投了一篇。大概因为那篇小说讲的也是这个年龄群体的毕业、工作等等困境,于是被发表了。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也有一些焦虑和迷茫,就觉得中国三明治所关注的人群和困境满独特也满贴合我自己的情况。

后来又过了好几年,大概在2017年,我无意中看到了“破茧计划”的招募,就投了几篇作品去,很幸运被选上(一开始在候选组,后来好像是通过什么考核进了正选组,有点忘了)。作为破茧学员听了好几位特稿记者、作家的课,觉得收获很多,有打开新世界的感觉。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尝试过非虚构写作,也觉得非虚构特别难写,必须基于真实的事件,要把握各种尺度,不像小说可以天马行空、漫天撒谎,但参加“破茧”之后,也开始有了动笔尝试的动力。

刚进入“破茧”时,李梓新老师就说过,希望我能写写技校故事。但我一直没有动笔,而是写了几篇长辈的时代故事。那时我还在院办工作,虽然一直在承担教学工作,但可能与学生的交流还没有足够深入,挖掘不出特别深刻的东西。一直到2019年,我自己带班了,才骤然有了强烈的书写欲望,我好像也找到了这么多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就是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前面的不愿书写和无法书写是因为还不那么热爱,而当我对工作真的产生认同感和热爱的时候,就无法抑制要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看见的想法。

当时写的职业故事发表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有什么感受?

袁洁:通过我的文字,技校生和职教人能够被看见,有人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给了我挺大的鼓励。

其实自从当班主任以来,几乎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我都能收获一些新的认知。与学生交往,有时候恰恰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摸索和试错的过程。我所记录下来的,正是这样的过程。也许没有哪一项教育努力能够改变所有学生,但我相信定会影响部分人,也许不能在当下进入意识,但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产生回响。由衷希望我的学生们凭自己的踏实和努力,能过上更有尊严、更好的生活。

向三明治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即将出书的这个故事吧。

袁洁:如果说中职世界是大众认知里常常被忽视的40%,那么技校则是40%中更为沉默的1/4。在教育部门的文件里,技工院校常常被标注为“含”并安放在括号里。

在这本书里,我会尽力呈现给大家我所熟悉的技校校园和课堂。当然,我最想呈现的还是校园里的人——学生和老师们之间的故事。

目前写作的心态和状态如何?有哪些期待或忧虑?

袁洁:目前有满满的素材和想写的东西,但又常常会觉得被许多工作和日常琐事占据了太多写作时间和思考空间,期待书能如期完稿。

职业之外的写作者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袁洁: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出版机会,让我有动力完整地讲述技校故事给大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将变得更加忙碌,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也要找回“松弛感”。

即将成为书作者、一位作家,有什么经验想向其他写作者分享的吗?

袁洁:还是等书完成了,我再来谈经验吧!

虹儿

三明治每日书作者

即将写下一个医疗工作者的故事

还记得最早来到三明治写作的契机吗?

虹儿:我最开始是在豆瓣上无意中刷到了“每日书”的宣传,才认识“三明治”的,观望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加入写作。那段时间恰逢是我人生的低谷期,研二刚结束,实验结果不理想,要准备毕业论文的思路,体重也越来越高,体质非常差,经常生病,心情也非常糟糕。我感觉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来源来刺激我自己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于是,2017年8月,我第一次加入了每日书。

当时写的职业故事发表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有什么感受?

虹儿:我当时写了一些读研期间遇到的事,吸引了大家。每日书的氛围很好,出现了一批“老友粉”。可能医生和医学生的生活有一些天然的吸引力,外加那段时间每日书的线下、线上活动也比较多,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认识和加深了解。不久之后,我在每日书写下的内容有几篇发表在了三明治公众号里,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正向反馈,自己也有了一些写作的信心。

向三明治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即将出书的这个故事吧。

虹儿:这次,我会梳理自己从医以来每个阶段发生的事。从大学本科毕业到现在,已经11年了,我经历了初入职场、回炉读研、返乡就业这三个阶段,前后时间跨度很大,我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了不同的师长和病患,也发生了很多事,需要时间慢慢写出来。

目前写作的心态和状态如何?有哪些期待或忧虑?

虹儿:现在我所处的人生阶段可能是最繁忙的,孩子还小,工作也非常忙,还是一个军嫂。主要的烦恼是没有整块的时间和平静的心态来写作,思路很容易被打断,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很难进入“心流”。

职业之外的写作者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虹儿:医生这个职业,写作的前提是在工作中需要有更强的同理心、洞察力、理解力,以及对患方尽可能有耐心。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写作者,除了真实地写出故事,我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同时希望同行也能更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及家属的不容易。

即将成为书作者、一位作家,有什么经验想向其他写作者分享的吗?

虹儿:“作家”这个词太大了,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写作者”,也很害怕自己的水平不够。之前在每日书我也写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心得,但最近几年,因为工作、家庭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很难有非常平静的心态专心去写作。所以我也希望自己通过这次的书稿,把写作的状态找回来。

指导编辑:渡水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