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孙光顺,小麦色皮肤,裤腿上沾满土……与村民一个样。不过,眼镜、手表,又让人觉得他并不是个普通的“庄稼汉”。

事实确实如此,孙光顺本科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学历的他,为何选择回农村种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光顺在稻田忙碌。沈彦摄

一个回村种田的决定

“没有想过太多,父母很辛苦,就想回来帮帮他们。”孙光顺出生于1989年,是宣城市宣州区沈村镇胜利村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田的苦,父母再清楚不过了。和千千万万父母一样,考上好大学,学门好专业,留在城市工作,是务农为生的父母对孙光顺最大的期望。

孙光顺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再到中山大学读研,眼见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2015年毕业时,孙光顺却做了一个回村种田的决定。

可想而知,遭到了家人强烈反对,“花了那么多钱供你读书,你回来当农民,简直在胡闹。”

不理解他的还有村民,“研究生,学的还是热门的医学专业,留在大城市挣钱不比在农村强得多?”

不过,孙光顺却打定了主意:既然选择了回村种田,那就种出“名堂”来,让父母的日子过好点。

说干就干,2016年,孙光顺拿出全部家当,在老家附近流转了1800亩农田,种起了水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孙光顺的稻田,也打破了他的梦想。

返乡不到一年,本钱还没挣回来,就亏了一两百万。孙光顺这才明白,从事农业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亏的钱都是欠别人的,肯定要还,只有慢慢做好,赚到钱再还,毕竟自己还年轻。”来不及沮丧和悲伤,孙光顺重新插上秧苗,开始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地连轴转起来。

孙光顺的稻田旁,有两间小屋,一间做仓库用,另一间就是他平时劳作歇脚的地方。育秧、插秧、割稻……成了他的生活日常,“农业小白”渐渐成为种田“老把式”。

一份为之奋斗的事业

孙光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个写有“顺”字的牌匾。“从网上买的,希望以后种田顺顺当当。”他腼腆地笑着解释。

这次的希望没有落空。从2016年洪水中“爬”起来,对于农业,他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想农业发展好,不仅需要机械化,更需要智慧化。

“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光靠人工,根本种不了田。”为此,他先后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20多台农机设备,并学会了自己操作。“以前人工喷洒农药每天约25亩,现在我用无人机飞下,每天能喷洒500亩,效率提升近20倍。”

他还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水稻栽培培训班,将学到的农业专业知识用于优选作物品种,采用科学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科学种田。

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带来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精心侍弄下,他承包的稻田杂交稻亩产1600斤左右,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年产粮食超千余吨。

孙光顺做得远不止于此。

村里水源好,适合养龙虾。2019年,他试着在稻田里养了50亩的龙虾,纯收益能达到两三千元每亩,而水稻一季下来利润在一千至一千伍佰元每亩,水稻种植远不及水产养殖利润大。

这次小“试水”让孙光顺看到了稻田养虾的前景,通过各种信息了解到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量大,价格也稳定。于是他上网查询龙虾的生活习性,卖虾时跟人互加微信请教,多次去外地学习稻田养虾技术。渐渐地,龙虾养殖从50亩增至300亩。水稻、龙虾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两者加起来年销售额能达到500万左右。

如今,孙光顺在这行扎下了深深的根,土地是“衣食父母”,馈赠实实在在。他又将其回报给周边村民,承包其荒废的农田、请人在田里帮忙、倾囊相授种植养殖技术……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谈到未来,他说,将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