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杀器“钻地弹”,多国家束手无策,却被25岁中国小伙轻松破解!

谁敢想?他搅拌了三个月的水泥,竟然给出了最佳应对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地弹的威胁

1999年,全球新闻头条被一条爆炸性消息占据: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场悲剧背后,更令人深思的是,一种新型武器的恐怖威力——钻地弹,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二战时期,钻地弹的概念就已经出现。

“Rochlingshell”炸弹,能够击穿4米厚的加强混凝土,让躲藏在地下的盟军防线形同虚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二战结束后,钻地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威力和精度不断提升。

英国、法国、德国等军事强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70年代,“侵彻弹”的出现,标志着钻地弹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传统的依靠自由落体或火箭助推的钻地弹不同,“侵彻弹”利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更强大的动能,并通过降落伞装置增大落地角度,从而获得更强的侵彻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的“戴维斯”、法国的“迪兰达尔”等“侵彻弹”,主要用于摧毁机场跑道,瘫痪敌方空军力量。

其强大的威力,足以将坚固的混凝土跑道炸出巨大的弹坑,令敌机无法起降。

但是,钻地弹技术的真正突破,还要属美国的GBU-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为了摧毁伊拉克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美军研发了GBU-28钻地弹。

这种重达2.3吨的“超级炸弹”,能够穿透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30米厚的普通土层,其威力之强悍,被称为“炸弹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BU-28在实战中表现出的恐怖威力,震惊了世界各国。

也正是从那时起,钻地弹不再是冷冰冰的武器代号,而是成为了悬在各国头顶的真实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八事件”不能重演!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传统的防御工事已经难以抵御钻地弹的攻击,发展有效的对抗手段,刻不容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御钻地弹的科技突破

“五八事件”后,中国社会各界群情激愤,发展国防科技,提升军事实力,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在中国西南的一座国防工程研究院里,一位名叫吴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临危受命,扛起了研发新型防御材料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吴飚从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这家研究院工作,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他,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图书馆管理员甘松萍的印象中,吴飚是图书馆里最勤奋的读者之一,除了工作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专业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八事件”发生后,吴飚被任命为新型遮弹层项目负责人,当时,他才只有25岁。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吴飚没有退缩,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经过对钻地弹的深入研究,吴飚发现,钻地弹的威力主要来自于其高速撞击产生的巨大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能够降低钻地弹的撞击速度,或者破坏其弹体结构,就能有效降低其侵彻能力。

基于这一思路,吴飚将目光投向了最常见的建筑材料——水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泥,这种看似平凡的材料,却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调整水泥的配比和添加特殊材料,可以显著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吴飚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研发历程,他们收集了各种型号的水泥,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配比、搅拌、浇筑、测试等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找到最佳的材料配方,吴飚和团队成员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实验室里,机器轰鸣,灯光彻夜不熄。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吴飚放弃,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吴飚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特殊配方的水泥,这种水泥看似与普通水泥无异,但却拥有着超强的抗冲击能力。

在戈壁滩的试验场上,当实验弹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到用特种水泥浇筑的混凝土靶板时,奇迹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弹没有像预期那样穿透靶板,而是在巨大的撞击力下被弹飞,只在靶板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凹坑。

实验结果证明,吴飚研发的特种水泥,能够有效抵御钻地弹的攻击!

消息传来,整个研究院都沸腾了,吴飚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盾”到“矛”: 中国钻地弹技术的崛起

特种水泥的研制成功,无疑为中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地下防线。

但是,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在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既然我们能造出最强的“盾”,为什么不能造出更锋利的“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 年之后,中国开始自主研发钻地弹技术,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克服材料科学、弹道控制、引信技术等诸多难题。

中国科研人员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钻地弹——东风-15C 地对地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风-15C 是一款短程弹道导弹,但其真正令人瞩目的是,它具备了强大的钻地能力。

与需要由轰炸机携带投放的 GBU-28 不同,东风-15C 可以直接从地面发射,这使得其反应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东风-15C 的弹头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材料和技术,其侵彻能力已经超越了美国的 GBU-28。

东风-15C 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钻地弹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经从一个钻地弹技术的追赶者,变成了一个领先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持续创新,提升中国国防实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军事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正在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

中国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咱们必须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一代高超声速武器、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军事科技的研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中国要实现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立了专门的国防科技奖项,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国防科技事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有信心,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未来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强大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信源

央视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浪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