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伤寒论

火逆证

【原文】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词解】

[1]熨:火热疗法之一,将药物炙热,或以砖瓦烧热,外用布包以熨体表,有祛寒镇痛的作用。

[2]卓然:指突然发生。

[3]谷气:水谷之气。

[4]两阳:风邪与误用之火法均属阳,故称两阳。

[5]捻衣摸床:病人神志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找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6]清血:大便出血。

[7]火邪: "因火成邪”义,此指太阳病误以火熏疗法而致的血热交证。

[8]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解析】

110条论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及自愈的机转。太阳病二日,邪尚在表,不当烦躁而见烦躁,故称“反躁”,此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治宜发表散寒,兼清里热,忌用辛温、火攻发汗。若误用熨法取汗,以致大汗伤津,里热更盛,是以烦躁益甚而发谵语。病延十余日,火邪渐衰,津液渐复,阳气通达,则有振栗自下利而作解的机转,这是正胜邪却,病将向愈的佳兆,故曰“此为欲解也”。若误火后出现上半身汗出,小便欲出不能而反失控,足部恶风,呕逆便结,此为上盛下虚之变证。阳热盛于上,故见腰以上汗出,气逆欲呕;阳气暂虚于下,则见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时欲失溲,大便硬,足下恶风等症。一旦大便通行, 阳气骤然下达,反使头部阳气一时乍虚,故头部突然疼痛。阳气下达,下肢得温,则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是自注句,以说明头卓然而痛与足心必热的原因。

111 条论太阳中风误以火劫发汗的变证及预后。太阳中风,当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而今误用火法取汗,不仅风邪不解,反加火邪为害,伤其血气,使变证丛生。气受热则鼓荡,血受热则流溢,气血沸腾,势必失其运行之常度。风为阳邪,火亦属阳,风火相煽,即“两阳相熏灼”。若火毒内攻,伤及肝胆,疏泄太过,胆汁横溢,泛溢于外,则身体发黄。火热上蒸,灼伤阳络则欲衄,火热下劫,阴液匮乏则小便难。火劫发汗,既能伤津,复能耗气,气血阴阳俱虚竭,肌肤失于濡养,故身体枯燥不荣。阳热蒸迫,津液外泄,本当周身汗出,今火劫津伤、不能全身作汗,故但头汗出,齐颈而还。火热上灼则口干咽烂。燥热内结,腑气不通,肺气不降,则腹满微嘴,大便干结不下。久而不愈,热盛扰心,则生谵语;甚者胃津大伤,胃气败绝而为呃逆,即《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是也。若更见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神志昏糊,则属热极津枯,阴不敛阳,阴阳欲离的危象,当视其津液之存亡而断其预后。若小便通利,说明阴津尚未尽亡,生机尚在,故日“其人可治”。若小便全无,则是化源告绝,阴液消亡,预后不良。

113条论温病初起误火之变。“形作伤寒”,指其证候类似太阳伤寒,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然脉不弦紧而弱。这里弱脉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并非微弱之弱。“弱者必渴”和“弱者发热”两句当联系起来理解,即指其人不但脉弱,同时还有发热、口渴、脉浮等见定,当属温邪犯表之证,治宜辛凉宣散之法,故谓“解之当汗出愈”。若反误治以火,则犹抱薪救火,助热伤津,以致发生神昏谵语等变证。

114条论太阳病误火发生便血的变证。太阳病,当发汗解表。若医误以火熏,不仅不得汗解,反而导致阳郁更甚,火热之邪内攻,心神被扰,其人必躁。《素问,热论》有云“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六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七日则是太阳到经之日。当此之时,正气来复,驱邪外出,其病当愈。若“到经不解",说明阳郁太甚,热不从汗出,而下陷于阴,迫血妄行,可致大便出血。本证是误以火熏而发生的变证,故名“火邪”。

115条论太阳病误灸发生咽燥吐血的变证。浮脉主表,“脉浮热甚",是太阳受邪,表阳闭郁,邪气因盛,故日“此为实”。邪实在表,法当发汗以解表。今反用艾灸以助阳,是为“实以虚治”,而阳气闭郁不解,火邪上逆更甚,以致动血伤津,则可发生咽燥、吐血的变证。

116 条论阴虚内热和表证未解误用灸法的变证及自愈的机转。“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则阴血愈虚,火热更甚,火毒攻冲,必致心胸烦闷气逆。盖以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 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此系“追虚逐实”,可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由是可知,但对于阴虚内热之人则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可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脉浮主表,表证宜以汗解。若误用火灸,外邪不得随汗而解,反随火气入里化热。邪热壅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故腰以下沉重而麻痹不仁。此为表证误灸之害,故名日“火逆"。如果其脉仍浮,则说明患者正气尚盛,仍有外解之机,正邪相争,是以烦躁,烦后汗出,而邪随汗解。

119条论伤寒误用温针的变证。太阳伤寒,当以发汗解表为正治之法。若误用温针取汗,表邪不解,火热内陷,劫烁营血,耗散心气,而发生惊恐不安的变证。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