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有材,汉文翁始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文翁(公元前187 年~前 110 年),名党,字仲翁,是西汉时期的循吏。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守。当时蜀地被视为“僻陋有蛮夷风”的边陲之地。文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 兴修水利:他主持开凿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共计 1700 顷,这不仅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也为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培养人才。

2. 兴办教育:他在成都城南建立了文学精舍讲堂(史称“文翁石室”),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入学者可以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可成为郡县吏。他还选拔蜀郡俊秀之士前往京师从博士学习,学成后回到蜀地教授生徒。

文翁的这些举措使得蜀地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他的影响下,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增多,文风大盛。到汉武帝时,中央政府推广了文翁管理“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郡皆立学官。因此,文翁对蜀地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公学始祖”。古人说“蜀有材,汉文翁始也”,强调的就是文翁在蜀地开启了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教育的先河,为后来蜀地人才辈出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文翁之前蜀地可能也有一些文化的积累和人才的涌现,但文翁的贡献确实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对蜀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