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吴淞江之滨,苏州河悠悠流淌的侧畔,隐匿于华漕镇东部一隅的王泥浜村,承载着深厚底蕴与沧桑变迁。今年,在村委会干部与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村庄的历史从尘封中缓缓苏醒,重新拾起了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悠悠往事。

10月12日,王泥浜村史馆正式开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史馆承载着几代王泥浜村人的记忆,记录着王泥浜村的变迁与发展,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激发我们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王泥浜村党支部书记金爱芳表示,近年来,王泥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而那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历史,正是今日幸福生活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著名画家朱屺瞻在王泥浜地区的采风画《为了人民生活好》

王泥浜村史馆毗邻村党群服务中心,由原先放置闲置物品的库房改造而成。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幅名画……走进村史馆,映入眼帘的三个元素,成为唤起集体记忆的“时光钥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史馆的墙壁上,“王泥浜村”的“村”字被设计成一条蜿蜒的河流形状,从墙壁一路延伸至地面,并贯穿全馆。沿着河流的曲线缓缓向前,村史馆共分为溯源,大时代(探索、改革、振兴),乡风赓续等主题空间,以老物件、老照片、场景重现、人物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生动还原了王泥浜村的发展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有一次在回家路上救下一位溺水的小女孩,等救护车赶到时她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村史馆内的一台播放设备前,参观者们的脚步慢了下来,被村民们讲述的一个个老故事所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为生动呈现和记录村庄故事,村史馆邀请了5位村民用乡音来讲述,并以视频的方式循环播放。1979年开大治河时的团结协作、公社时代挣工分时的辛勤劳动、20世纪80年代过年时的节日气氛……这些故事串联起村庄的历史脉络,不仅展现了村民们勤劳勇敢、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也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王泥浜村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筹备村史馆时,由于村内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等历史资料较少,因此呈现发展历史中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村史馆的核心主题。半年前,一场收集老物件的活动在村内展开,村干部们鼓励村民们将家中的老物件捐赠并摆设在村史馆内。村民们都非常支持这次村史馆的建设,觉得很有传承意义和教育意义,纷纷拿出珍藏已久的物品,比如农耕用品、月票、电车票、上海牌手表等。村干部说,有些村民拆迁时把家里的老物件扔了,还特地来村委会告诉我们,“觉得很遗憾”。就在开馆前的几天,还有村民陆陆续续捐赠家里的老物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村干部朱龙兴今年60岁了,得知村里要建设村史馆,捐赠了农耕用品、木匠用品、老收音机等珍贵物件。“原来这些东西我是要给家里的小孙子留个念想,能在村史馆里展示更好,让更多村里年轻一代了解王泥浜村的历史”。朱龙兴的孙子今年6岁了,得知村里即将有个“博物馆”很高兴,好几次跟着爷爷来村委会,期盼着村史馆快点建成,想看看“博物馆”里的展品们。“过几天就带他来,也给他讲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农耕用品,希望他了解农民的辛苦后,不再浪费粮食了”,朱龙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半年的挖掘与整理,王泥浜村的过去从点滴的线索与物件中浮现出来,让每一位村民都能触摸到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故事。未来,这座村史馆将成为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乡村发展历史、保存乡村珍贵物件、寄托乡愁乡情的场所,也将为地区传承历史文脉,了解地区发展变迁提供一个生动而直观的窗口。

参观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6: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稿:浅晚月

编辑:石思嘉

初审:徐培馨(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