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黎冲突的加剧,以色列不仅对黎巴嫩全境发动了无差别的攻击,还将目标对准了联合国驻黎巴嫩的维和部队。

据报道,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由于每天都面临各种火箭弹、炮弹和反坦克导弹的威胁,维和士兵只能长时间躲在掩体中,无法执行正常任务。目前,由50个国家1万多名士兵组成的联黎部队已经暂停了几乎全部行动,而罪魁祸首就是以色列。

最近几天,在以军向联黎部队的多次开火事件中,已经有多名士兵受伤。但令人不解的是,联黎部队只是选择躲避,并未进行还击。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一个疑问,联黎部队为什么不敢还手?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维护和平呢?这样的一支维和部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必须遵守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原则,开火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核心任务是维护和平、监督停火,并在冲突区域 为冲突双方提供缓冲区。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参与冲突,也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虽然,根据联合国的《维和人员自卫规则》,维和部队在面临武装袭击时有权进行自卫,但开火权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通常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出于自卫。当维和人员 或其执行任务 所需的关键设施,例如基地、哨所或物资供应线受到攻击时,可以进行自卫。不过,自卫行动通常限制在防止迫在眉睫的威胁,也就是说只有在直接面临生命威胁时才能使用武力。

其次 是保护平民。如果维和部队执行任务中的平民处于直接威胁时,他们也可以采取必要的武力,但这些行动也必须是谨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是防止非法侵入。如果有一方非法侵入维和部队的控制区域或阵地,维和部队可以使用武力来抵御侵入者。

当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以后,如果维和部队决定对武装力量的袭击作出反击,还必须遵循一系列严密的程序。

首先,维和部队需要进行威胁评估,确认敌方武装力量构成了真实且迫在眉睫的威胁。这通常需要现场指挥官根据现场的情报和局势作出判断。

接着,要进行逐级授权。维和部队的军事指挥链非常严格,即使是自卫行为,通常也需要得到高级别的批准。现场指挥官有权在紧急情况下作出即时自卫的决定,但重大反击行动可能需要与联合国总部或该任务的高级指挥层进行协调。

得到开火授权之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所有行动必须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和武装冲突法。这意味着任何形式的武力反击都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区分平民与战斗人员的义务。简单来说,可以还手,但下手必须掌握轻重,不能过度使用武力。

此外,联合国维和部队每一次武力使用都必须在事后进行详细的报告,确保维和部队的行动符合联合国的相关规定,并接受国际社会的问责。如果开火导致平民伤亡或造成严重后果,联合国还要进行独立调查,当事人甚至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规定虽然维护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但是也极大地限制了维和人员使用武力的权

尽管如此,结合以军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达到联黎部队反击的标准了。可是为什么,联黎部队还是没有还手呢?

说出来可能有些扎心,真实情况就是因为根本打不过,还容易吃亏。

联合国维和部队配备的大多是轻武器,如步枪、装甲运兵车和防雷反伏击车,这些装备与真主党的装备相比都显得逊色,更不用说与装备精良的以色列军队相比了。一旦发生交火,联黎部队不但占不到便宜,还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伤亡。因此,面对以色列军队的挑衅,联黎部队只能忍气吞声。

此外,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平并避免冲突升级。任何武力的使用都必须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更何况,维和部队所在的国家难免会对某些国家带有某种政治倾向,因此维和部队要想保持所谓的公正、公平和中立,最好就是只能当旁观者。

如果联合国维和部队轻易介入冲突,就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甚至导致其他势力的介入。所以,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之前,联黎部队的指挥官通常会与联合国总部和相关政治代表进行协调,先通过外交途径施加压力来解决问题,以防止冲突升级。

正因如此,尽管联黎部队在该地区驻扎多年,但其实际作用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他们既无法约束真主党的武装行动,也无法控制以色列国防军的行为。真主党不仅未被削弱,反而不断在黎巴嫩南部扩展其军事力量,并与以色列定期爆发小规模冲突,这也导致了以色列对联黎部队的长期不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并不是联黎部队的问题,而是联合国的问题。

因为联合国对维和部队的定位,就已经限制了它的武力值,再加上没有象样的装备,你还期望他们有什么战斗力呢?更何况,联合国安理会经常是看人下菜碟,碰到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就各种开脱,连自己人受欺负了都保护不了,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去拼命呢?

说白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就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虽然也被称之为部队,但实际上主要是靠联合国这面旗子吓唬人,它所谓维护和平的手段长期只靠四个字——以德服人。

以前,联合国维和的对象大多数是非洲、西亚等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地方武装,维和部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吓唬吓唬还管用。 可如今维和的对象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加之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不仅联合国的旗号不管用了,国际规则也失效了。所以联合国维和部队就是一个遇弱则强,遇强则弱的存在,碰到硬茬子,就只能逆来顺受,甚至被动挨打也是家常便饭。

也因此,在历史上,联合国维和部队遭遇失败并被迫撤离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1994年在卢旺达、1995年在索马里、1998年在安哥拉以及2014年在中非共和国的维和行动,都因为维和人员频繁受到攻击和物资短缺,导致任务无法继续,最终不得不撤离,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以色列如今向联合国部队开火,无非是想复制戈兰高地的模式,迫使联合国撤军。

戈兰高地自1967年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1974年,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之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促使双方达成停火协议。随后,联合国就成立了"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旨在监督叙利亚和以色列军队的停火,并维持这一区域的和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逐渐加强了对戈兰高地的控制,不仅设立了大量军事设施,还在该地区建起了定居点。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戈兰高地的局势迅速恶化。反政府武装和恐怖组织如“基地组织”分支、“努斯拉阵线”在叙利亚南部及靠近戈兰高地的区域活动频繁。2014年,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短暂控制了戈兰高地的部分地区。以色列则利用这一混乱,开始不断向维和部队找茬。

以色列首先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包括对叙利亚的空袭和地面行动,增加了维和人员的安全风险。随着安全环境的恶化,联合国只能不断削减维和人员。同时,以色列还找各种借口不与联合国进行合作,比如,拒绝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对维和部队的行动设置障碍,甚至干涉其巡逻路线等等。由于物资短缺,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维和部队只能不断收缩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以色列还以叙利亚内战和地区动荡作为借口,宣称维和部队无法有效履行职责,呼吁终止其任务。同时,以色列还利用外交上的影响力,争取到西方国家的支持,架空了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需求。

2014年9月,由于安全局势急剧恶化,驻戈兰高地的观察哨所遭到叙利亚境内反政府武装的袭击,数十名维和人员被绑架。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决定将维和部队撤出戈兰高地最危险的区域。维和部队前脚刚走,以色列就迅速进行了军事控制,并进一步扩建了定居点。

现在来看,以色列逼走维和部队只是它计划的第一步,对戈兰高地的事实占领合法化才是最终目的。果不其然,2019年,美国正式承认了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这也成为了以色列逼走联合国维和部队最大的战利品。

由此可见,目前以色列正在黎巴嫩南部采取的手段与戈兰高地如出一辙,无非是想逼走联合国维和部队,从而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这不仅暴露了以色列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凸显了以色列企图通过不断挑战国际规则,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的算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连自身都保护不了的维和部队,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实是求是地说,联合国维和部队不堪一击的军事能力,与其承担的职责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此次黎巴嫩冲突,就将它这种角色的尴尬展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如此,老羊认为,联黎部队的存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维和部队虽然无法完全制止冲突,但也因为他们以血肉之躯屹立于枪林弹雨之间,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更大规模的暴力和屠杀。换句话说,黎联部队现在最大的意义,就是它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一个“肉盾”。“肉盾”之下,保护的是战区平民和早日停战的希望。

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残忍,但也是现实。黎联部队的士兵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缓冲器,只要联合国的蓝色旗帜还在黎巴嫩南部飘扬,冲突双方就必须顾及国际影响,这场灾难性的冲突或许就不会彻底陷入失控。他们的存在,为平民争取了生存的空间,也增加了国际社会介入、实现停火的可能性。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联合国秘书长指派的特别代表,维和部队的组建、部署和撤离都需要安理会的授权。在以色列不断升级黎巴嫩冲突的背景下,联合国维和部队是继续坚守,还是无奈撤离,现在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维和人员的安危考虑,撤离也有其合理之处,毕竟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然而,这样的撤离也将对联合国的威信造成打击,并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在未来对地区冲突的干预能力。但如果选择继续留守,则意味着维和部队将直面战争的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撤离还是留守,这不仅是对联合国勇气的考验,也是对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和平决心的检验。

这种两难的现实也揭露了一个真相:联合国虽然以维持人类和平为愿景,却始终无法超越强权政治的残酷现实。在霸权的操纵下,联合国在过去 救不了加沙,在未来恐怕也救不了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