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由闵行11所学校学生出演的学生戏剧《红岩魂》正在公演,在演绎红色故事中上好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大零号湾基础教育学生创新智学营”上,300余位闵行学生与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智慧对话,走上一条拔尖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回到绿茵场,七宝中学的“神足小将”挥洒汗水,实现校园足球全学段“一条龙”发展……在闵行,每一处都能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项目化学习、“行走的大思政课”到体育艺术“一条龙”、美育“联盟校”、“家校社”劳育场域,闵行区正不断探索五育融合的新举措,助力孩子们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01

全学科覆盖、跨学科融合

让智育搭乘项目化“动车”

“演出者情绪不够饱满,建议增加角色,戏剧冲突略显不足。”文来初中的学生们席地而坐,共同探讨音乐剧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幕出现在项目化学习课程——原创校园音乐剧《完美人生》的课堂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新配乐、修改情节、再次创编,短短10分钟,音乐剧第五幕经重新编排后再次上演,学生们在追寻“完美”的过程中,体悟追寻着亦泪亦笑的人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们提升了表演的能力,也让我对未来把音乐作为发展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小主演汤可均说。

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市级研讨课,该课程融合了音乐、美术与戏剧,通过剧目来讲述困扰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一些问题,让参演者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项目化学习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成长的路径,是改变师生‘学与教生存状态’的抓手,也是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方略。”文来初中校长柏彬谈道,“项目化学习”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文、历史和地理的跨学科研究

除了将项目化学习融入学生实践,课堂也成为开展项目化学习的主阵地,相关课程已经列入闵行许多学校的课表,使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历的学习方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地图中的宋朝诗文》课堂气氛活跃,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学生们用彩色画笔在地图上标注出文学家们的人生足迹。

“我们始终重视:如何设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指向核心概念的任务,形成好的驱动性问题,从而开发出链接学生兴趣与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华二附初副校长李娜表示,目前华二附初已经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推出《梦回繁华》《数学话剧》等跨学科主题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今年5月,闵行各校提供了560个项目化学习设计和课件资源共享在闵智作业平台,“课例研讨”栏目已有34个项目化学习优秀课例辐射共享。未来,闵行教育也将致力于项目化学习的推广与深化,让全学科覆盖、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成为推动教育创新、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力量。闵行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项目化学习生态系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2

沉浸式“大思政课”、社区里的“课堂”

将德育融入广阔社会生活

今年暑假,七宝中学新高三的开学“第一课”有点不一样。从居民区到体育赛场,从社区治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612位同学的课堂延伸到七宝社区,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上沉浸式参与社区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方花园三期,同学们通过深入调研,完成《电动自行车停放》提案,提出9项有效措施、3项激励机制,帮助解决小区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而在华林路第二居民区,同学们则以小区流浪猫喂养及管理作为课题,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课堂外“大视野”和“大事业”的同时,也号召他们关注身边的“小生活”和“小事例”。在行走的过程中,青少年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金点子”也回馈给了社会这个大课堂。

“本来只是想让学生通过参与立法征询,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没想到这堂沉浸式走进人大的‘大思政课’会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思政老师宋铭航惊喜地发现,沉浸式“大思政课”带来了额外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4、5月,华理科中学校开展了一堂有关“剧本杀”的思政公开课,学生们成立调研小组,针对学生、家长和商家三个不同群体发放问卷,还亲自走进“剧本杀”场所进行深入调研。最终,师生形成一份2500多字的调研报告,相关立法建议在上海市五年立法规划征询会上,受到市人大立法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同学们在思政课上走入社区,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通过思政课走进校园。“你们有关注过小区电梯的安全吗?”在康城实验学校的一堂思政课上,区人大代表吴琼向孩子们提问,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以前我觉得人大代表都是很严肃的样子,今天我觉得人大代表很亲切。”孩子们课后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走进政协”实践教育系列活动到“走出课堂,走进代表联络站”系列思想政治体验课,从“行走美丽小镇”研学实践教育到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的“交小苗”夏令营,丰富多样的“行走思政课堂”为闵行学子们在行走中感受家乡建设成果、感知时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舞台

一幅闵行本土、校门口、家门口的“大思政课”实践行走地图已跃然纸上。未来,闵行将继续打造学校思政课“行走课堂”品牌,让孩子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03

节气劳动课、智能云厨房

构建家校社多层次劳育场域

立春播种,小满养蚕,秋分寻桂,霜降晒柿。在闵行区七宝皇都幼儿园,孩子们跟着节气去劳动,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农耕、饲养、食育等多种劳动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来到闵行区浦汇小学,在以“探春”“嬉夏”“品秋”“悦冬”为主题的劳动课上,学生们切身感知着四季流转、节气变化。作为上海市首批中小学(中职)劳动教育特色校,浦汇小学以“校园四季”为特色,为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架构起10个主题160个劳动任务清单

“没事没事,就是几只虫子,别怕!”一次挖红薯的过程中,就读于浦汇小学二年级的晓涵被虫子吓得连连后退,一旁几位胆大的男同学纷纷上前帮助她。在一次次劳动实践中,如今的晓涵给蔬菜除虫已是“轻车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不仅会学习手工、花卉移植等技巧性劳动,学校还开设了校内外结合的特色田园劳作课程,让孩子们感受真正的体力劳动”浦汇小学德育主任赵春花介绍。在校内的“小精灵农场”,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沉甸甸的农具;而在校外,孩子们可以到附近的实践基地和园艺公司,全程参与农作物播种生长直至收获的整个过程。

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劳动教育的场域不断拓展,一条全流程的劳动教育时间链正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缓缓延伸。以浦汇小学为例,该校通过建设数据中心,实现家校社多场域劳动的全过程数据贯通,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建设了“二十四节气AR馆”“智能烹饪云厨房”等五大信息化场馆,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劳动体验交互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融通‘家校社’,与建立生产型劳动、服务型劳动、志愿型劳动、管理型劳动、创意型劳动‘五型劳动’的学校等进行实践探索。”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姚凤介绍,通过联合学区内成员校,从不同角度探索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推动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

目前,闵行区正持续推进区域劳动教育共享课程建设,线下辐射全区全体六年级学生10课时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以及近6000名高二学生学农劳动教育,在今日闵行五育融合云空间“i劳动·云课堂”平台已有122门课程上线,年底还将新上线8门课程。学区联动、以点带面,闵行的劳动教育资源将进一步汇聚,形成区域学校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04

体育艺术“一条龙”、美育联盟校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每周三,七宝明强第二小学附近的泳池都会迎来一群孩子,他们如同游曳的小鱼,在碧蓝的泳道自如穿梭,不时激起浪花。据了解,闵行区已实施十多年的三年级游泳普及教育,惠及十多万学生。经过一学年28个课时的培训,班上的同学们基本都能畅游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另一边,闵行少体校的泳池里,夏训的游泳队员们正一圈圈折返,在水中划出优美流畅的线条。“目前我指导的蝶泳、仰泳、蛙泳的学生都拿到了全国冠军,蛙泳的学生甚至拿到了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游泳教练赵菲始终相信,在完善的游泳培养和竞赛制度下,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将从这片粼粼波光中诞生

16所高中是“龙头”、29所初中是“龙身”、46所小学是“龙尾”。在如今的校园里,涵盖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曲棍球、健美操、击剑、赛艇、柔道、武术、游泳、棒垒球、田径15种体育项目的“一条龙”已然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横泾河畔,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的少年们正奋楫逐浪;而到了闵行三中,一支优秀的曲棍球队伍正向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等源源不断输出人才。在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上,闵行不仅巩固了大众体育项目的坚实基础,更将目光投向赛艇、曲棍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构建起从小学到高中乃至更高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其“小众且卓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育健身,美育润心。近年来,闵行区持续推进美育特色联盟建设,遵循美育特点和每位学生的成长规律,切实提高区域中小学的美育质量。“2023上海国际戏剧教育创想周”上,闵行美育戏剧联盟、浦江戏剧教育园区31所成员校的师生们齐聚一堂,带来了《开天辟地》《跨越百年的传承》《致敬英雄》等多部话剧。

作为一种新型的美育育人方式,“教育戏剧”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孩子借用表演、游戏和道具一起参与到故事和角色之中,促进了孩子们的知识体验和情感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剧活动中的‘开火车’朗读最有意思了。一人一句不能错,错了要从头开始,这让我们有了挑战欲。”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戏娃童谣表演社”的学生表示,戏剧课程提升了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每个人都能自信地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沉迷手机网络、双减之后的家庭状态、如何迎接二胎到来……作为“闵行美育特色联盟”戏剧联盟盟主校和“浦江戏剧教育园区”的核心校,上戏附校以孩子们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蓝本,以师生共创的方式呈现,鼓励孩子们充分表达思想、发挥想象,每年都有新剧在校内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浦江镇学区化建设模式下,上戏附校每年交替举办“浦江剧星梦”和“上海国际戏剧教育创想周”,引领辐射全区11所学校和镇域30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区域内戏剧教育的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和活动平台共享。同时,打造出“宋怀强艺术教育工作室”“沈喆语文工作室”“金宙旻戏剧工作室”三大品牌,探索肢体剧、论坛剧等更多艺术形态。

美育通过耳濡目染的活动浸润孩子们的内心,也取得了亮眼的成果。2023年举行的第16届闵行区艺术戏剧节上,浦江镇学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包揽了近50%的奖项。

近年来,闵行区持续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独具特色的美育联盟涵盖合唱、管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已经迈入第八个年头。区内不断优化美育教育资源配置,深挖学校特色资源,依托区域艺术重点项目,并与上海市一条龙学校建设相结合,积极展开布局,遵循特色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区域美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在闵行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教育正引领着孩子们走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在这里,德育如春雨般滋润心灵,智育似灯塔般照亮思维,体育像阳光般强健体魄,美育若彩虹般点缀性情,劳育犹大地般塑造坚韧品格。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探索、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

闵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正引领着区域教育的创新发展。未来,闵行区将继续深耕教育沃土,创新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个性化、全面化的成长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陈奕宁(见习)

部分供稿:区教育局

初审:岳顺顺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