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可以说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乱世,自曹操迎天子于许昌之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依然免不了诸侯纷争、天下纷争的局面。然而在这个时候,袁术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率先称帝。《三国》中,曹操说,袁术也敢称帝,差点把我笑死。那么,为什么袁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率先称帝呢?究竟是袁术头脑发热,还是袁术糊涂透顶?其实,主要与这些因素有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自古以来,要想称王称霸或者克成帝业,一切都要名正言顺。不然,就算短期内获得了“成功”,也会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从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的局面。那么,袁术在乱世中率先称帝,究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还是名正言顺呢?如果细细分析,你会发现,袁术居然有着这五个方面的“名正言顺”。
一、名正言顺的口号——“代汉者,当涂高也”
在汉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皇帝汉武帝,曾说过一句莫名其妙的话,那就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原本是汉武帝在宴会上喝了点小酒之后随口说的,实际意思就是一个“居安思危”的警示。然而,令汉武帝万万没想到的,正是他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成了汉朝灭亡的“谶言”。
袁术在称帝前,首先要给他自己整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而这个口号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而袁术,他“字公路”,“路”与“途”意思相近,而在大路坦途边又高又大的是什么呢?是辕门、是树木。辕门的辕与“袁”谐音,树木的“树”与“术”谐音,这不就是说能够取代汉家江山的就是他袁术了吗?“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言只差直接写上“袁术”二字了。当然,其实这个“谶言”不仅袁术用过,曹丕也用过,司马昭也用过,而他们仨除了袁术失败之外,其余的都成功了。
二、名正言顺的血脉——袁姓出自舜帝的妫与姚
当然,只有口号名正言顺还不行,比如刘邦说他是“赤帝之子”,而袁术使用的是姓氏来源。因为袁姓实际上出自五帝之一的舜帝,因为舜帝生于姚墟,居于妫水,而上古八大姓中的“姚”和“妫”衍生了很多姓氏,其中就有“袁”这个姓氏。所以,袁术要想称帝,得让自己的血脉名正言顺,既然“袁”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舜”,那他自然是有“天子血脉”的。
三、名正言顺的国宝——得到传国玉玺
除了口号和血脉,都还不是最关键的,直接让袁术起了称帝之心的是,从孙坚那里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而这个传国玉玺正是秦始皇使用过,并传到汉代的“国宝”,而且,他手握“传国玉玺”,所发的“文书”可以称之为“圣旨”,能得到“传国玉玺”,都会被认为是“天命所归”,再结合“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袁术就对称帝心动不已,而且也认为他称帝可谓是名正言顺。
四、名正言顺的天命——五德终始说
在古代,名正言顺的天命所归便是“五德终始说”,而这个五德终始说始于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邹衍,邹衍发明创造了五德终始说,本意是希望通过阴阳五行这个大自然规律来警示哪些骄奢淫逸、“不尚德”的统治阶层,能够按照周礼的规范来“治国治民平天下”,最终实现“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能够及于黎庶的伟大愿景。但是,没想到歪打正着的成为了战国后期各国君主想要实现大一统的心里愿望,并为后世王朝更替的“天命所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按照“水德代周”的论断,并以秦文公出猎获得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祥瑞符号。秦朝是水德,而刘邦伐秦为什么要化身“赤帝之子”?因为周为火德,汉代反秦的正当性,就是汉延续了周的火德,所以袁术认为,他是舜帝之后,舜为土德,因此“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间接说明他代汉符合五德终始的规律。其实后来曹丕称帝后,年号“黄初”也有这一层含义。
五、名正言顺的契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且宛城大败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袁术有了玉玺这个国宝,有了谶言和姓氏血脉,还有了五德终始的依据,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家世以及“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影响力,以及在当时诸侯中的综合实力,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但依然缺乏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名正言顺的契机。
那么,袁术之所以敢第一个称帝,最主要的是,曹操亲自送给他契机。建安元年九月,曹操迎献帝于许都,正式拉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序幕,曹操此举引起了很多诸侯的不满,但是以此讨伐曹操只能算“清君侧”;建安二年正月,曹操讨伐割据宛城的张绣,结果因曹操强行收纳张绣族叔的遗孀为妾,结果张绣降而复叛,结果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
为什么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宛城大败为袁术称帝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契机呢?因为曹操的爹是宦官的养子,而且曹操并没有将献帝迎于洛阳或长安,而是迎于曹操治下的许县,这种做法依然可以称之为“大逆不道”;又加上第二年的宛城之战的大败,更加说明曹操的做法并非“天命所归”,因此,“袁术代汉”显得名正言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袁术在东汉末年率先称帝有着这么多条“名正言顺”,那为什么袁术称帝没多久就兵败被杀呢?其实,袁术最后的这个结局,归根结底还是袁术的个人能力和权谋手段远不如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笑到最后的人。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