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州作为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多年来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初,我州再度提出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快打造延边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同时具体提出,要加快建设“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区,总结推广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社区植根基层、融入群众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丹英社区是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示范试点,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社区里居住着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多年来,社区党委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够在社区找到归属感,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日,记者走进丹英社区,寻访发生在社区各族居民乃至军民之间的感人故事和温暖片段。

各族居民守望相助一家亲

在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下,社区各族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房建小区楼前的小广场,每天下午3时30分,两位老姐妹准时结伴走进这里,边健身边聊天,一年四季雨雪无阻。她们就是86岁的汉族老人高淑春和80多岁的朝鲜族老人张松今,两人在参加社区活动时相识并逐渐熟络。张松今是空巢老人,在高淑春的陪伴下,张松今不仅每天的生活有了盼头,性格也变得开朗,汉语沟通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进步。

如果说高淑春对张松今是精神上的陪伴,那么她给予另一位老人金胜淑的则是生活中的帮助。金胜淑比高淑春年长,且行动不便。高淑春都像对待亲姐姐般每天到金胜淑家中陪伴并照顾她,直到金胜淑被子女接到国外。同样情境结下深厚情谊的还有李光燮与王庆合。朝鲜族空巢老人李光燮年过八旬,汉族居民王庆合50多岁。两人平日里就十分要好,李光燮患病住院时,王庆合每天去看望,虽然自身生活拮据,但李光燮想吃啥,王庆合就给买啥,倾心尽力地照顾这位忘年好友。

军民结对帮扶情意浓

丹英社区党委联合辖区内驻军部队,为社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军营中寻找代理亲人,让空巢老人有了“兵子女”生活不再困苦,让留守儿童有了“新父母”告别孤单,使各族军民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情谊。

留守儿童小博自从有了“兵爸爸”孙维博,生活变得积极快乐起来。两人成为“父子”后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兵爸爸”就帮助儿子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心愿——送了他一把玩具枪。儿子则更加努力地学习,成绩从班级中下游跃升进前十名,实现了对“兵爸爸”的承诺。后来小博考上大学,并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兵爸爸”的自豪。金胜淑不仅有老妹妹高淑春陪伴照顾,她还有一个“兵儿子”刘占峰。金胜淑有心脏疾病,刘占峰为方便夜间守候住进老妈妈的家里,即便出差也每天打电话问候,确保她的安全。金胜淑则心疼儿子工作辛苦,每天亲眼看着他喝上一杯自己酿的酒,再为儿子烧好热乎乎的泡脚水,才会安心入睡。这份跨越血缘的母子情,感动了身边每一位熟知他们的人。

社区各族群众对部队官兵同样倾力相助。留守儿童的姥姥朴贞爱,得知外孙的“兵妈妈”怀孕生子,亲手做朝鲜族江米鸡为她补充营养。军官的妻子来队探亲时生病了,社区里3位分别是汉族、朝鲜族、满族的老妈妈一起去照顾她,并轮流为她做各自民族的营养膳食。这位军官的妻子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说,这里有三位妈妈照顾她,身体恢复得很好,请家里人放心。

民族团结入心田聚民心

如今,行走在丹英社区的楼宇巷路之间,处处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民族团结理念浸润着居民们的心田,随之提升的还有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曹妈妈是朝鲜族,在社区民族团结氛围的感染下,3个女儿都嫁给了汉族小伙,文化、思想、情感在婚姻生活中相互交融,小家庭、大家庭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如今,社区的朝鲜族老人都赞同儿女与汉族人结婚,他们说汉族小伙能干、姑娘善良,找社区党委书记王淑清给儿女介绍汉族对象的朝鲜族老人也越来越多。

看到家乡发展蒸蒸日上,感受到社区氛围和谐融洽,不少外出务工的朝鲜族居民纷纷选择回乡创业或就业。丹英社区的留守儿童从100多名减少到9名,空巢老人从180多户减少到20户以内。有的居民因工作调动离开延吉,却依然不舍得退出社区微信群、不舍得卖掉房子、不舍得迁移户口,他们说以后还想回来。

“王书记啊,我改民族了,您知道吗?”居民徐晓航故作神秘地说道。“你改什么民族了啊?”王淑清惊奇地问。徐晓航自豪地说:“我改的是中华民族。”两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对,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