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黄婷 记者刘晓惠

从甲骨文、金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形态和内涵在不断地演变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也彰显了汉字作为文化符号的不朽生命力。

然而,汉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初遇现代技术的革新,以及当前网络用语的负面影响,汉字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保持坚韧?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生命力?

10月8日下午,著名作家韩少功“终身名誉教授”授予仪式及“韩少功创意写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大学举行。当天下午,韩少功受邀做客海南大学第五期人文社科名家讲坛,讲述了汉字的前世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少功先生在讲座中。 主办方供图

至暗时刻 汉字险被废除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符号系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根脉所系。作为传承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汉字,却曾经历过至暗时刻。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经过数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出现了汉语落后的观点,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废除汉字狂潮就此掀起。

“晚清以后,首先脱离汉字文化圈的是日本。”韩少功介绍,随后,韩国、越南也舍弃了长期以来使用的汉字。

不仅邻居们看低汉字,那时许多中国的文化名人也不看好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呼吁废除汉字或对其进行改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成立了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一直将汉语的拼音化、拉丁化视为改革方向。

“当时的现实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改革。”韩少功介绍,那时不管是用汉语发电报,还是用打字机打汉字,都极其不方便。汉字“初遇”现代化设备或技术,表现出极低的效率,让一些国人认为汉字不适应现代化,且当时国际上主流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贬低,也让国人对汉字文化产生自卑心理。

“我们差一点把汉字给废了。”在韩少功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废除汉字激进主义有情有可原之处,但也有值得反省和讨论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桥词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忽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望茅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惶然录》(佩索阿著)

经历洗涤 诸多优势显现

“目前,从全球来看,汉语发展势头很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国家元首、外国政客都能飙几句汉语。”韩少功说,汉字经受住了历史浪潮的洗涤,显现出诸多优点。

用字简省。我国汉字扫盲标准是1500字,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看四大文学名著基本没问题。而表音文字英语的单词量则多达五六十万个,仅常用单词就有3万至4万个。另外,英语每年产生1万至2万新词,新词汇与原有词汇关联小,造成巨大的记忆负担。而汉字具有用旧字组新词的特点,因此汉字总量保持稳定。

理解方便。“‘望文生义’在成语用法中是个贬义词,但在语言的传播中,‘望文生义’则是有意义的。”韩少功表示,汉字是表意文字,甚至通过部首就能大致猜到某个字的意义。比如,“电脑”“基因”“雷达”等新出现的词语,不需过多解释,看文字就能知道大概意思。但若换成英语,一般不能从字面上看出意思来。又如,“高血压”“肺结核”“七边形”等稍微有点专业的英文词语对外国孩子们来说往往很难理解。

规模庞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广阔的文化市场。语言规模庞大带来极大好处,大大降低了知识生产、传播、积累的成本,“这使世界上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基本上没有从我们的视野中漏掉。”韩少功说。

输入快捷。以前国人痛苦于汉字不适合电脑输入,该问题早已解决。在多次举行的电脑语言输入速录比赛中,汉字都排名第一。

“在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需要认识汉字的力量。”韩少功说。

新的挑战 传承需“取舍有度”

“语言易变,文字守恒”。事实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守恒的文字。

从“前世”的“文言文”,走到“今生”的“白话文”,跨越几千年的岁月,不管如何简化、发展、变化,汉字始终保持着稳定性。“今天的汉字与数千年前没有太大差别,因而中华文明传承十分稳定,没有出现过断代。”韩少功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保证了政令的传达和思想文化的统一,让汉字成为文化共同体强大的纽带。

“进入现代后,汉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他说,一方面文言文不适应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很多概念、知识、技术,用单音节、双音节的文言文已经无法表达清楚。外来语的进入和民间语的兴起共同推动了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新词汇源源不断涌现,让汉语大规模实现自我更新。比如,“她”“社会”等字词来自外来语,“忽悠”“生猛”等词语则来自民间语。

“在吸收外来语和民间语营养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好强度和力度,谨防负面现象。”韩少功表示,外来语滥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沟通,甚至消解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民间语控制不好,会造成表意的粗糙,如,很多人喜欢用万能动词“搞”,“搞卫生”“搞对象”“搞工作”等,用语简单、粗糙,缺乏美感。古人的用词则很讲究,同样说“死亡”,因为对象不同,有“崩”“薨”“亡”“殁”“毙”等区别;同样说“战争”,也有“征”“剿”“伐”“荡”等区别。不同的字用于不同身份的主体,有不同的内容注入和情感表达,这种精辟、精准与丰富,不需多费唇舌,便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互联网也带来很多新的语言现象。比如,“土豪”“吃瓜”等来自网络的用语生动形象,值得推广。同时,也要谨防口语入文、互联网用语入文失控造成表意的错乱,比如,“耗子尾汁”“蓝瘦香菇”等用语,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值得商榷。

“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民间语、互联网用语血液时,最好与文言文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舍有度,创造最好的白话语,使汉语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力量。”韩少功认为,说好汉语,传承好汉字,不只是文学家、文科生的事儿,而是所有读书人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的语言文字更精确一点,更生动一点。”他说。

人物档案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汉族,现居海口市。曾任《天涯》杂志社社长、省作协主席、省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集《人生忽然》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著)、《惶然录》(佩索阿著)等数种出版。作品分别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四十多种在境外出版。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多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