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 周

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在苏州务工。暑假的时候,还会来苏州,在大学的时候,也是多次来苏州,苏州也算是曾经的第二故乡了。苏州城的大街小巷也是游览得差不多了。上高中的时候,还想着考苏州大学,不过对分数没自信,就报考了上海海事大学。赏沈周先生的画,还是特别有感觉的。特别是再观《吴门十二景图》,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吴门十二景》,该册共十二开,每开右边为画,左边为沈周的自书诗对题。该画册画的是吴县一带的十二处景致:虎丘山、玄墓山、虎山桥、南峰、横塘、光福山、天池山、贺九岭、上方山、觉海寺、姑苏台、莲花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虎丘山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阜山形胜,吴人四季游。

风生铃语乱,池净剑光浮。

右虎丘山。沈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高铁到苏州的话,走出火车站,应该就能看到虎丘塔的。每每经过,却没踏入。这姑苏一角之景,也是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不大相信沈周的“山”的,他常常喜欢“虚构”一些高山,这里也就是地势高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丘山风光秀丽,吴地之人四季皆来游玩。微风吹动,铃声絮语交织成一片,剑池清澈如镜,倒映着剑光闪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确实是吴中第一山。虎丘塔也叫云岩寺塔。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说,虎丘有“三绝”:其一,山势之奇;其二,远眺之乐;其三,剑池深幽。这剑池,兼具第一绝和第三绝。

石田先生所言的“池净剑光浮”,就是三绝之一的剑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袁宏道《虎丘记》)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这种盛况,一直到如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玄墓山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墓山中寺,天开图画中。

凭栏聊极目,心境觉虚空。

右玄墓山。沈周。

玄墓山中那座寺庙,仿佛是大自然在画卷中巧妙开辟的胜景。倚靠着栏杆远眺,尽情放眼于这无边的景色,内心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空灵。

在左下角处,一个小人儿正坐观此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崇祯·吴县志》载:“玄墓山,在邓尉西南六里,相连不断,本一山也。后晋青州剌史郁泰玄葬此,故名。”玄墓山为光福第二高峰、苏州第八高峰,主峰海拔231米,但是在苏州人的眼里却是座高大之山。明朝《吴邑志》云:“此山有土有石,宜松竹、杨梅、柑橘,而梅特盛,高大之山也。”

主峰海拔231米,哈哈,,一口气十分钟似乎能登顶吧!

沈先生所绘,真的很雄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的寺院建筑群在山中腰,这符合实际。天寿圣恩禅寺,据说就是《红楼梦》里提到的妙玉小时候出家的地方,蟠香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虎山桥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地开奇观,湖山雪月宵。

此时谁领略,人在虎山桥。

右虎山桥。沈周。

天地间展现出非凡的奇景,湖光山色在雪月的映照下更显夜色之美。此时此刻,谁能真正领略到这番绝妙景致呢?唯有那位正站在虎山桥上的人。

这是一幅冬日雪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见桥上人,倒是见到了湖中船上的渔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虎山桥。位置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虎山桥。

诗人杜荀鹤写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姑苏处处小桥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横塘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诘曲横塘路,微茫有几家。

春风余二月,花映酒帘斜。

右横塘。沈周。

曲折蜿蜒的横塘小径旁,隐约可见几处人家静立。春风轻拂,已是二月末的时光,花朵绚烂地映照着斜挂的酒旗,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亭一座,正式云林遗意。

据《姑苏志》载:横塘,在苏州城西南,有横塘桥,桥上有亭,亭下有廊,素有“横塘古渡,风景特胜”。

文震孟在《横塘普福桥疏》中云:“姑苏之有横塘也,所从来远矣。自孟东野有诗云‘未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而后来韵士名人往往登临咏歌不置。于是横塘之名遂与灵岩、邓尉、虎丘、天池、天平诸名胜等。”

青玉案

〔北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一首词,真是写了横塘之美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虽然有些哀伤。

横塘

〔南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杨万里、陆游、周必大、姜夔等文化名人都来过这里。

倪瓒,曾在一派烟雨中游览过石湖。在那没有雾霾的遥远年代,有点小洁癖的倪瓒所看到的石湖,是风雅之景。他游完石湖还写了一组《烟雨中过石湖三绝》,其中“一绝”是这样的:

烟雨山前度石湖,一奁秋影玉平铺。

何须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作画图。

哎呀,对苏州的了解,还是太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光福山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尉山中好,幽寻可杖藜。

风光宜五月,处处熟杨梅。

右光福山。沈周。

邓尉山真是个好地方,适合拄着拐杖悠然探寻。五月的风光尤为宜人,因为到处都结满了成熟的杨梅,散发着诱人的香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潭山主峰,海拔253米,苏州第七高山,为光福第一高峰。登顶可以一览光福众山,太湖风光也尽收眼底,是登高揽胜的绝佳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天池山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池插天际,石壁翠寒□。

仰面看云出,掀髯欲堕冠。

右天池山。沈周。

天池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天际,周围石壁覆盖着浓郁的翠绿,透出一股清寒之气。抬头仰望,只见云雾缭绕而出,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捋着胡须,豪情万丈,仿佛要抛却冠帽,与这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广孝《游天池记》:“中吴山水之秀而奇,惟天池为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池花山景区位于木渎镇西北。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

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云绕。

——清 · 王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花许公子拍摄

天池山与姑苏名山天平山、灵岩山一脉相连。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上方山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径无尘到,松窗有梦关。

遐思清绝处,僧在上方山。

右上方山。沈周。

石砌的小径洁净无尘,一路通向幽深处,松林环绕的窗棂似乎关住了悠悠梦境。思绪飘向那最为清幽脱俗之境,恍见僧人正静处于上方的山中,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湖山风雅颂

上方山位于苏州吴中区石湖景区,现在是苏州的动物园植物园。

茶磨屿

沈周

上方一带皆临水,浸入青山影漾流。

茶磨如询何代始,依稀鸿渐与名留。

这是沈周自己记录的上方山一带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贺九岭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树霭晴晖,山光落杯酒。

昔日吴王来,于兹贺重九。

右贺九岭。沈周。

野外树木沐浴在晴朗的光辉之中,山间的景色仿佛都融入了杯中的美酒。遥想当年吴王也曾至此,在这重阳佳节之际,举行盛大的庆贺。

贺九岭,据传吴王伐齐得顺归朝,路经此处,正好农历九月初九,即兴感言命此岭石为贺九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莲花峰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莲花发奇秀,突兀插天表。

披襟凌太清,一览众山小。

右莲花峰。沈周。

莲花峰展现出奇异的秀美,巍峨耸立,直插云霄之外。敞开衣襟,仿佛凌空于太虚之境,极目远眺,群山皆显得渺小无比。

莲花峰即天池山与花山的主峰,海拔169米。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归庄,曾赞誉“花山固吴中第一名山,盖地僻于虎丘,石奇于天平,登高远眺,不减邓尉诸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南峰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峰古禅居,万竹晴更好。

日晏始开门,白云僧自扫。

右南峰。沈周。

南峰之上,古老的禅院静谧而居,万竿翠竹在晴朗的日子里更显生机勃勃。直到日已高升,禅院的门才缓缓开启,白云缭绕间,僧人亲自清扫着门前的尘埃与落叶,一片宁静祥和。

南峰在何处?今已不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觉海寺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觉海清幽甚,僧居不可寻。

虚堂秋月白,曾此卧云深。

右觉海寺。沈周。

觉海寺的清幽之境难以言表,其僧侣的居所更是难以寻觅。空旷的大堂中,秋月皎洁如银,映照出一片洁白无瑕的世界。曾几何时,有人在这深邃的云雾之中安然卧眠,感受着这份超凡脱俗的宁静与美好。

觉海寺,今已不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姑苏台

25.5cm×22.5cm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麋鹿荒台上,春风开野花。

只今游衍客,不见旧繁华。

右姑苏台。沈周。

在古老的姑苏台上,麋鹿悠闲地漫步于荒芜之中,春风拂过,野花纷纷绽放。如今到此游历的客人们,已难以再见往昔那繁华盛世的景象,只有这自然之景依旧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姑苏台,在沈周时已不存,三人静坐怀古。如此气象,乃十二幅图之最精彩处也!

诗仙李白在《苏台览古》写道: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古与今,在此时此地聚合,只有你我他。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