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书协在绍兴举办守正创新——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学讨论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代跃、张建会、张胜伟、潘善助,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杨伟华,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彦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团体会员负责人、部分获奖入选作者、部分八届兰亭奖评奖委员会成员等近三百人参加。书学讨论会由中国书协副主席鄢福初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教授作《在守正创新中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特邀发言。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姚国瑾,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岭分别作《从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看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愿景》《从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看当前书法创作发展趋势》的发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江苏书法院副院长宇文家林结合获奖作品以《理论研究与书法实践漫谈》《关于书法创作的几点思考》为题先后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晶在发言中谈道,中华审美风范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传承与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继承本门类艺术传统并加以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同时富有时代色彩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结合当前文艺创作,张晶对“形神”与“通变”两对创作范畴展开论述。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书画艺术,形指形象刻画,神指内在神韵,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艺术价值观。文艺理论家刘勰主张“通变”,批评当时“讹”的文风:“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竞今疏古,风味衰也。”内容空疏、务为新奇的“讹势”作风,与当下文艺创作中的畸形审美有相通之处。

姚国瑾结合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评审,认为当前理论研究取得可喜的进步。跨学科交叉研究日渐浓厚,不仅书法史学研究范围逐渐扩展,从文献考据、艺术史、金石学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的各个层面,而且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教育、书法批评,各个门类、各个方向都有推进。当前理论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原创性研究偏少,系统性学理分析欠缺,文献材料拼凑堆砌现象较多,出类拔萃者少。就具体学术层面而言,选题雷同现象严重,理论研究观念陈旧,语言模式化和结构模块化以及古代文献的误读,均值得理论研究者高度重视。要不断扩展书法领域的知识系统,完善基础理论储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创新局面。

王学岭认为当前书法创作发展趋势整体上在经典回归、传统寻求上好于以往,书写技法扎实成熟,展现出书家群体应有的专业素养。古人强调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要追求“才、学、志”的统一,优秀书法作品要具备“筋、骨、血、肉、神”,当今书法还需要更多的文气、雅气、正气、君子气,少一些腐气、俳气、门客气、蔬笋气。学习经典需要看透、吃透、写透。缺乏文化根基难以表达精气神,不深入了解时代和大众就无法守正创新。好的作品既要“敬、静、净”,也要有“文、书、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纸笔精佳、咸有规矩”,没有精熟的技法积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就不要盲目地“意造”,端正态度是进行书法创作的前提。“以书为本”“以人为本”,传承书法文化传统,不负美好时代。

薛龙春在发言中认为,与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书法研究者相比,今天的学者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开放、数位技术的运用、方法与理论的拓展。若能充分发掘与利用新材料,夯实基础考证工作,同时拓展研究方法,重视理论关怀,书法研究必定能够从大量基础的微观研究逐渐上升到宏观研究。书法是活的艺术,书法研究不能脱离创作实践。从研究者的角度说,学者要有书法实践与审美能力。有创作经验的学者对形式、技巧、材料、手法等会很敏感,在审美判断上也有优势。同时,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过去”,对当代书法及其现象也要具有批评能力。书家要重视阅读,提高个人审美趣味与表达方式。

宇文家林在发言中谈道,当今的书家普遍都有出新的愿望,期待自我能够有所突破,但并不容易。书法创作唯一的道路是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在敬畏古人、学习古人、与古人互通消息中,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汲古出新、守正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创作上我注重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形神兼备,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突出作品的审美格调与人文气息;二是自然书写,不刻意、不做作,力求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三是植根传统,不断加强笔墨锤炼,在坚守雅正书风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与中国书协主席团成员围绕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等问题展开讨论。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图片:孙海兴 高森 刘思源

整理: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