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岭脚下长安区许家沟水库美景如画。(资料图片)

巍巍秦岭,悠悠祖脉。

如今,走进秦岭北麓 (西安段),一个个峪口和山峰,犹如一颗颗“明珠”深嵌在绵绵山脉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兴衰荣枯。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激情燃烧的红色文化,抑或是代代相传的关中民俗文化,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都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当下,西安市正围绕擦亮秦岭这一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的文明标识,通过动植物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文化研究宣介、文旅融合发展等“大手笔”,去触摸秦岭、书写秦岭、讴歌秦岭、守护秦岭,在挖掘秦岭北麓 (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的道路上,讲好秦岭故事。

落地起势 讲好秦岭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大秦岭蕴藏着中国生态密码,也蕴含着中国人文密码,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对西安来说,秦岭无疑更是滋养整个城市的宝库。

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华胥陵、伏羲庙、炎帝陵等,无不证明了秦岭的文化根基和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险峻的秦岭深深烙印在中国历史的背影中。从“雪拥蓝关马不前”到“秦岭秋风我去时”,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围绕这座伟大的山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在秦岭脚下生活了近50年,可以说他对这座“宝库”再熟悉不过了,他认为,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一座文化之山,秦岭不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甚至于文化美的魅力更勾引我们的魂魄。

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挖掘秦岭的人文价值,在新时代讲好秦岭故事?西安落地起势,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西安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2023年9月,西安市成立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

在专班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全市相关部门、沿山区县以及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畅所欲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形成“保护是前提,文化是核心,农业是特色,旅游是抓手,创新是动力”的共识。

同时,西安制定了动植物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文化研究宣介、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资金保障等“六项工程”。如今,“六项工程”正有序推进,陆续亮出成绩单。

满怀温情与敬意,守护中华民族祖脉,西安正在行动。一桩桩,皆是西安传承秦岭文化的初心;一件件,皆是西安市讲好秦岭故事的决心。

如今,西安正在组建成立开放式智库——秦岭文化研究院,在生态优化、秦岭文化、山城关系、产业体系、交流合作等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研究,加快推进秦岭研究人才、资源和力量的集聚,打造国内一流的秦岭研究、交流、展示的新型智库平台。

同时,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也在建设中。借鉴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准,整合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文物和文旅资源,将利用3年时间,通过保护措施提升、核心项目引领、重点片区支撑、多节点配套,实施公园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交流互鉴 让世界“看见”秦岭

推动秦岭人文价值创造的脚步不止于此。

“要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融媒体思维和路径,不断提升秦岭历史文化传播水平和宣传手段。”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六届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曾参加省政协关于“推进秦岭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的调研,他呼吁,“要运用好各种文学艺术表现手段,尤其运用好影视艺术媒介,可以和著名作家叶广芩创作的《老县城》以及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山本》等小说结合起来,讲好秦岭故事,传播好秦岭声音。”

专家学者的这些声音和建言都在一一落地。

近年来,西安市加快了电影《为有源头活水来》、纪录片《神奇的动物在秦岭》和长篇小说《秦岭山宝》等一批秦岭文化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举办“秦岭·秦人·秦声”陕西省第二届乡村戏曲大舞台和第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推出《论道终南—西安老子文化研究成果集》。

同时,精心策划大型探访互动融媒体节目《秦岭·家园》,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家园到精神家园,展示秦岭的历史厚度,华夏的文明温度和东方的精神高度。这将是全国首部全景式、全媒体表现秦岭历史文化价值的融媒体节目。

近年来,张阿利也参与创作过《大秦岭》《爷爷的牛背梁》《陕商寻踪》《鸟语人》等多部秦岭主题的文艺作品,他说,“我们有很多音乐、书画、文学、影视界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讲述秦岭。而‘秦岭叙事’体系也一定是系统的、多元的、立体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讲好秦岭故事的同时,西安也在努力展示秦岭之美,让秦岭文化走向世界。

今年8月28日,一场长达12小时的“慢直播”,对准了秦岭及其脚下的天桥湖。镜头里,既没有演出,也没有演员,就是西安郊区普普通通的山水,能看到的就是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却在脸书上吸引了38.3万的各国网友。评论区,各国网友纷纷点赞。不少人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久久观看,任时间慢慢流淌。

这样的“慢直播”还有很多场,通过宣传秦岭文化,讲好秦岭故事,展示秦岭之美,借助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已发布秦岭相关内容23条,总覆盖量超过30万, 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充分展现了西安市秦岭保护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亮点成果。

围绕秦岭,全新的故事在不断上演。通过面向国际友人策划组织的“走读西安”“世界视角 西安故事”等外宣活动,邀请外籍友人沉浸式感受西安生态之美,领略历史文化魅力。同时,做好城市海外社交账号矩阵,不遗余力向世界展示秦岭生态、文化价值。

从云雾缭绕的峰顶到溪水潺潺的谷底,从繁花似锦的春日到银装素裹的冬夜,秦岭的“四季轮回”屡屡登上“热搜”,无数网友在网络另一端共同见证秦岭的晨曦与暮色,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今,热爱西安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秦岭真是美丽的好地方!美好的一天!” “点赞!”“太美丽啦!”等诸如此类的评论,在 “IN XI’AN”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留言区比比皆是。来自伊拉克的网友阿迪尔·阿巴斯,经常活跃于社交媒体上,多次表达自己对西安对秦岭的喜爱之情,“西安人好幸运,有这样的宝藏秦岭。”

今日之秦岭,“流量”更“吸粉”,“朋友圈”更广。这座横亘在中国腹地的“绿色长城”,以其无言的壮美与深邃,成为了大家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 打造人人向往之地

一面秦岭苍翠,一面水流奔腾。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沿着山水走向延伸,一路拔高通向抱龙峪。曾经,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囿于地理条件,村民生活得并不容易。

如何探索出一条沿山乡村振兴之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吸引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筑梦文旅的参与者?

长安区在抱龙村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吸引着越来越多特色民宿在此聚集,深受市民游客青睐,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游客在此欣赏山水自然风光,花草田园间散步,潺潺流水旁以茶会友,别有一番惬意。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山好水好空气好,环境好了,来我们这儿的市民游客也多了,在家门口还能实现就业,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李红梅说。

当然,这只是西安市农文旅融合的秦岭山村故事之一。

近处的诗,远方的家。在人文生态资源活化利用上,西安市力求“突破”。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同时,坚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蓝田荞麦花海、长安抱龙峪村、鄠邑蔡家坡村、周至周塬路花园乡村景观带。

同时,成功创建南五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蓝田荞麦岭国家3A级景区;加快推进蓝田猿人遗址提升、水陆庵保护修复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以蓝田葛牌镇红色景区提升改造,加强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户县农民画等非遗民俗活态化展示,吸引更多市民游客体验生态秦岭之美、领略人文秦岭魅力。

春赏花、夏纳凉、秋观景、冬滑雪。依托沿山文旅资源,一批历史文化、非遗文化、自然山水、休闲康养、红色文化、美丽乡村等特色化、品质化旅游线路正在陆续亮相,全面彰显秦岭山水、关中农耕、非遗传承、康养休闲等文旅魅力。

同时,西安市支持沿山区县推出各具特色的微旅游、微度假线路,加强与携程、同程、小红书等平台的合作,用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推介宣传秦岭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让秦岭北麓成为大家无不向往的“诗与远方”。

葱郁的森林覆盖着绵延的山脉,成为大熊猫和羚牛栖息的家园;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在沟峁间,成为朱鹮和白鹭生存的“港湾”;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让国内外游客沉浸式感受秦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西安秦岭特色文旅IP;一批又一批追梦人,用坚持讲述秦岭故事……

讲好生态故事、文化故事,大力彰显秦岭文化魅力。鉴往知来、慎终追远,满怀温情与敬意地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西安正在路上……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