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亮

在新县千斤乡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一位文化使者犹如璀璨星辰,引领着乡村文化的复兴之路。他,就是杨光灿,一位默默耕耘的“三区人才”志愿者,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点亮了乡村文化的希望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光灿,男,1959年7月生,现年65岁。1978年8月参加工作,2019年8月退休,随后受千斤乡政府返聘至今,四十多年来,先后从事计生,协助地税十余年,搞文化工作三十多年。2012年至2024年为“三区人才”志愿者,近年来争取相关单位支持文艺活动送戏下乡,助推乡村振兴演出资金十万余元,带领杨摆柳艺术团唱响新时代,弘扬地方戏曲,累计演出上百场。

千斤乡,一个总人口约四万人的小镇,自古以来便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2012年以来,千斤乡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先进乡、河南省先进文化站、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等多项殊荣。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杨光灿积极探索和实践着“一村一队、一村一歌、一村一志、一村一馆、一村一训、一村一匠”的文化六个一工程,为乡村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摆柳艺术团,这个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戏曲团体,在杨光灿的引领下焕发了新的生机。2008年,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地方戏曲重焕光彩,新县业务部门和千斤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并牵头组织艺术团进行改组,正式命名为杨摆柳艺术团。2022年10月,艺术团再次改制为新县千斤唯美戏曲传承文化合作社,成为一支行走在全县各个乡镇、社区和学校的“文化轻骑兵”。作为信阳市五戏(罗山皮影、新县地灯、光山花鼓、商城花篮、潢川嗨子)之一,合作社不仅是新县当今唯一一个证件齐全、民政部门批复的社会民营团体,更在2018年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合作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用老调填新词,改编了一系列戏曲作品,如《脱贫致富带头人》《习总书记来新县》《劝妻种茶》等,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助力社区饺子宴等公益活动,深受广大干群的好评。在杨光灿的积极争取下,2022年合作社获得了相关单位领导支持的2万元演出资金,并带领团队分别到陡山河乡、苏河镇、千斤乡等各村组以及敬老院、学校等地进行了十八场次的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杨光灿的带领下,合作社的社员们风雨无阻地参加训练,相互监督,确保全员到场,不影响节目进度。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杨光灿积极与乡政府对接,邀请专业老师来指导节目排练和人员培训。他组织社员根据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进行节目内容优化,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能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其中,《银杏树下是我家》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及其编排的舞蹈在全乡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了合作社的代表作之一。

然而,基层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方戏曲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艺术团同样面临着发展瓶颈,艺术人才出现“断代”枯竭,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其娱乐功能在现代“速食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削弱。同时,互联网、新媒体等多元文化层出不穷,致使艺术团市场受到挤压。面对这些困难,杨光灿深知基层文化与引领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培养接班人、探索新的传播手段,才能推动乡村文化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个“三区人才”志愿者和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杨光灿深感任重道远。但他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明天的“乡村大舞台”一定会绽放光彩,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事业也会更加辉煌。他的付出和奉献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使者的坚守与担当以及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在杨光灿和众多像他一样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乡村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乡村文化的复兴之路,引领着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编审: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