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武汉大学与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主办,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网络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红十字‘数字标志’暨国际人道法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校园举行。来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外交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以及红十字国际学院、武汉大学的领导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学界专家和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等四十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10月28日,第34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即将在日内瓦举行,红十字国际运动如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风险,是否需要制订红十字运动的数字标识已经列入重要会议议题。红十字运动的红十字、红新月和红水晶标志,一百多年来为保护医疗机构和人道主义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医疗机构与人道组织频繁遭遇网络攻击威胁,其职能的正常履行面临严峻挑战。对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首份工作报告,正式宣告其“数字标志”项目并公布了研究进展,旨在为网络空间引入“红十字”标志的对应物,以便通过技术手段标识受国际人道法保护的相关实体。在即将举行的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会议组织方期待能够就推动红十字数字标识达成国际共识。

红十字国际学院支持武汉大学法学院黄志雄教授团队开展了“红十字、红新月与红水晶‘数字标志’项目”研究,系统梳理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推动的“数字标志”项目的发起背景、意义与风险、技术与法律方案的可行性,并对中国提出了四项应对策略、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四项倡议(内容简述详见文末研究报告)。该报告期望为中国参与第34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提供咨询意见和智力支撑,同时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研讨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楚龙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肖永平,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外交部条法司参赞任晓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部主管Marwa Shabbar,以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张云红分别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天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龙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永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汝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晓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arwa Shabb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云红

在红十字“数字标志”研究报告发布环节,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网络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法治研究院教授黄志雄介绍了报告从筹划到起草再到发布的有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楚龙强、肖永平、王汝鹏等与会嘉宾为红十字“数字标志”研究报告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深入探讨黄志雄教授团队研究的报告及“数字标志”的相关问题,来自全国的专家进行了专题研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邓烈担任本轮讨论主持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姚健康,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网络空间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帆,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陈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日内瓦总部新型战争与数字技术顾问Mauro Vignati(线上)参与研讨,分享了“数字标志”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参会嘉宾提供了丰富思考和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徽

当日下午,研讨会进入“国际人道法前沿问题”研讨环节,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教授苏金远主持了第一单元研讨会。Marwa Shabbar以《国际人道法在当代武装冲突中的挑战》为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应对武装冲突时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朱利江教授就《国际法院“以色列巴勒斯坦占领政策”案中的国际人道法》进行了发言,深入剖析了国际人道法在该案件中的适用情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后应瑶慧以《区分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为题进行了发言,深入探讨了区分原则在网络攻击和网络战争中的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arwa Shabb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利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瑶慧

“国际人道法前沿问题”第二单元研讨会由朱利江教授主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顾问刘欣燕以《国际人道法与武装冲突期间的网络行动》为题,讲述了国际人道法在网络空间适用面临的挑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路以《人工智能与国际人道法中的人盾问题》为题进行了发言,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国际人道法中的人盾问题,为与会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居梦以《人工智能武器系统的国际规则建构》为题进行了发言,分析了以国际规则规制人工智能武器系统使用存在的问题。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超就禁止背信弃义对计算机程序的适用问题探讨了信息自创生理论在网络空间人道法领域的适用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欣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超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研讨会闭幕式由黄志雄教授主持,红十字国际学院副院长刘选国致闭幕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高度评价红十字数字标志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及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实际举措。感谢参会相关机构及各位嘉宾的积极参与和真知灼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支持红十字国际学院,关注支持刚刚创办的《中国红十字评论》集刊,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世界和平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红十字、红新月与红水晶“数字标志”项目:缘起、挑战与未来行动建议》报告内容简述

1. 数字标志”的意义与风险。

“数字标志”有利于潜在网络攻击者识别受保护实体的数字设施、数据与服务,并对恶意行为体产生震慑作用;同时,有助于推动国际人道法在网络空间的澄清与发展。但也存在易被滥用、易暴露受保护实体、可能被用作他国实施不实指控等的风险,但综合而言,利大于弊。

2. 创设“数字标志”的技术方案与可行性。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出了基于附加标志性文件、基于域名、基于 IP 地址、基于已核验数字标志(ADEM)四种技术路径,综合分析,ADEM方案具有相对优势。中国技术专家提出了“基于域名和二维码的多重认证机制”方案,优劣并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测试。

3.创设“数字标志”的法律方案与对比分析。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出了制定《日内瓦公约》新附加议定书和修订《第一附加议定书》附件一两种方案,分析认为,制定新附加议定书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程度更高。

4.推动“数字标志”的中国立场与对策建议。报告提出了四项建议:

(1)在防范可能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并积极推动“数字标志”的创设与实践;

(2)组织技术专家对技术方案展开全面、专业、自主的测试与评估;

(3)主张制定新附加议定书将“数字标志”纳入国际法律框架,积极考虑批准或加入相关法律文件并做好国内立法转化;

(4)呼吁在“数字威胁”决议文本中写入关于防止对网络攻击的不实指控加强发展中国家网络能力建设相关内容。

5.完善“数字标志”的国际行动与方案倡议。报告发出了四项倡议:

(1)各方应平等参与技术方案的选择、测试与评估,评估过程与结果应向国际社会公开透明,且应尊重军事主管当局在实施与监督过程中的自主性;

(2)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建立“数字标志”风险响应与报告机制,并组织定期风险评估与改进会议;

(3)各方应通过国际和国内层面的问责制“双轨并行”,加强在和平时期对医疗机构与人道组织的保护;

(4)鼓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各国继续探索“数字标志”如何适用于自主武器的应用等未来智能战争场景。

图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