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幼时,我曾以为自己前程似锦,能成为人中龙凤,如李白般洒脱不羁。

也曾梦想成为侠客,身披斗篷,怀揣绝技,在江湖中威震四方。

然而,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我们突然领悟到,大多数的80、70后,昨日还是农民,今日成了打工人,明日或许只剩一声叹息。

当梦想被现实一点一点地消磨殆尽后,我不禁自问,为何我已竭尽全力,却仍旧处于社会底层?

命运的齿轮始终在转动,似乎绕了一个大圈,却从未真正地远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父母的视野有限

在学生时代,我读到这样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读完后不禁一笑,鼠目寸光的老鼠,怎么可能走得远呢?

到了初中,父母常挂在嘴边的是:“读书啊,行就行,不行就去打工。村里有人在深圳混得不错,到时候让他带你去……村里有些女孩,靠打工的钱,都帮父母盖了新房。”

的确,打工一个月,收入三四百元。在那个年代,这足以买两头猪。

顺着父母的话,我们也会憧憬外面的世界。发达的江浙、广东,高楼林立,哪怕只是看一看,也觉得开阔了眼界。

第一次坐火车,虽然拥挤,但心中充满激动。毕竟,这是人生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体验火车的“咔哒咔哒”声。

到了工厂,坐在流水线上,开始埋头工作。动作稍慢,就会遭到拉长或组长的训斥。

也有一些80、70后,被父母安排到小镇上学习理发、屠宰、修鞋等手艺。

技能是学会了,但自己开店却不太赚钱。想来想去,还是打工好,至少没有生意好坏的烦恼,也能远离父母的唠叨。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也曾梦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怎么就把梦想丢掉了呢?

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很少关注学习成绩。每天放学,耳边总是响起父母的呼唤:“赶鸭子去、放牛去、割草去、喂猪去”。

到了暑假,我们没有辅导班,学特长的概念几乎不存在。有的,只是去“双抢”,抢收早稻,赶紧插晚稻秧。

但随着读书成才的概念逐渐淡忘,我们的命运开始沿着父母的安排走下去。而父母一生生活在农村或大山里,视野自然受限。

父母总是穷,更希望赚快钱。因此,他们安排我们去打工,学一门手艺,就是赚快钱的方式。

偶尔父母也会说:“要发狠读书啊。”但那只是一句话,没有具体的行动,也不清楚该如何“发狠”,从哪个角度“发狠”。

只有少数父母,他们考虑如何让子女读书上大学;也会研究特长、大学专业等,然后逼着子女真正跳出农门。可惜,你我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我们畏惧贫穷,但是我们又无力改变现状

步入中年,我们对贫穷的恐惧愈发强烈。没有资金,成家立业变得异常艰难。每当目睹同龄人在县城购置房产、安居乐业,我们心中不免生出嫉妒之情。通过辛勤工作,我们逐渐积攒了资金,终于也在县城拥有了自己的住所,并且能够安排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我们坚信,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我们也会督促子女努力学习,仿佛是希望他们实现我们未竟的梦想。然而,当孩子们大学毕业,却发现文凭并不如预期般有价值。普通专科生很可能还是选择在工厂工作,而本科生的情况稍好一些,但能考上本科的孩子并不多。正当我们感到迷茫无助之际,一些同学和老乡却在某地真正实现了财富的积累。他们通过创办工厂、经营酒店、从事销售等方式发家致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学习。

马云曾说过:“不怕不读书,就怕不在社会上学习。”的确,年少时读书不足降低了我们的起点,但如果能在社会上持续学习,我们的终点将会更加遥远。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在社会上还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在工作之余,我们更倾向于打麻将、与老乡喝酒应酬,或是沉迷于手机,浏览无益的小说和视频。

时代的确进步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享受到了便利。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固定电话、彩色电视的家庭都是令人羡慕的。然而,由于缺乏一技之长或可靠的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我们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改变命运的无力感,始于年少时读书不足,最终在社会上不学习而成为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我们不是缺乏机遇,而是过于追求稳妥

在社会上,我们了解了“二八定律”。这意味着在一个行业或群体中,只有20%的人能够成功,而其余的80%则处于落后地位。

我们渴望成为那20%中的一员,并且也在等待着机遇的降临。命运确实曾多次向我们抛出成为人上人的机会,但我们却未能把握住。究其原因,我们手中虽有少许资金,却害怕一旦投入,可能会血本无归。我们担心投资失败,失去房产,让家人受苦。

“畏首畏尾”已成为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

我的一位同学在深圳的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后来他决定离开,自己开设小作坊。一个订单就能为他带来数万元的收入。同学邀请我加入,需要的投资是五万元。当时,我手头连五千元都没有,要加入只能选择贷款。这种负债累累的生活让我感到恐惧,因此我婉拒了同学的好意。

还有一位老乡,购买了挂车,询问我是否愿意参与。我担心货运生意的不稳定性,便摇头拒绝了。

一位从事物流的亲戚邀请我加入他的行列,但我认为自己对此一无所知,难以承受。

看到同龄人成为了小老板,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而我却一无所有。过了四五十岁,去工地挑土的机会也似乎渺茫了。

我们曾以为“穷且不坠青云之志”,但实际上“穷”字后面还有一个字——“困”。贫穷会迫使一个人追求稳定。或者说,我们的祖辈都具有小农意识,这种意识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农村有句谚语:“田螺稳死窟。”田地里的田螺,一生都蜷缩在一小块水田里。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它们会立刻缩回螺壳中。如果水田干涸,那么田螺也会随之遭殃,被烈日晒干。我们在田埂上、河流边看到的许多空壳,就是田螺死去的见证。

机会一次次来临,又一次次离去,最终不再出现。毕竟,我们已经四五十多岁了,真的没有多少资本再去折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我们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错过那些看似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是我们的选择错误,还是我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或许,两者都有。

在我们成长的年代,信息不如今日般发达,机会也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沿着父母的足迹,或是社会的常规路径前行。我们害怕冒险,害怕失败,害怕失去现有的安稳。这种心态,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稳妥的道路,哪怕这条路并不通往我们真正渴望的彼岸。

我们羡慕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人。他们或许失败过,但他们从未放弃过追求梦想。他们敢于面对未知,敢于接受挑战,最终,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而我们,却在一次次的犹豫和迟疑中,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中年,我们开始意识到,时间不等人。我们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等待机会的降临。我们需要主动出击,需要勇敢地迈出舒适区,去寻找那些能够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我们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开始阅读那些曾经没有时间阅读的书籍。我们开始与那些成功的人士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开始尝试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害怕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现状,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再畏惧失败,因为我们明白,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再追求稳妥,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敢于冒险,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我们开始相信,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老人们讲述了一个谜语——生的是一碗,死的是一碗,煮熟的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掉还是一碗。谜底是田螺——它经历了多种状态,也游历了多个地方,从田野到餐桌。然而,它的本并未改变。

的确,我们也经历了从乡村到城镇,从家乡到异地,从耕作到打工,从青春到衰老,从单身到成家的转变,而真正改变命运的因素却寥寥无几。许多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依旧早出晚归;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变成了没日没夜的加班。

当然,人生仍在继续,命运的车轮也在转动,机遇依然存在。但是,大多数80、70后的生活,似乎依旧如故。

当一个人沦落至社会底层,他可能会抱怨“这是什么世道”,然后继续重复昨日的生活。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