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候进入北关,

目睹北关时事的变迁和如今固执的坚守,

始终无法抛却内心的思考和联想,

总要努力探察进入北关内心的罅隙,

即使所得到的完全是主观感受。

北关老街

汇聚人间烟火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陇西北关,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想象的地方,那些耄耋老人、旧屋苔痕、断垣老墙、风情俚俗,都隐含着一丝丝挥之不去的恋旧情结,身入其中,如落梦境一般,影影绰绰,萦绕心头,牵挂着人们不由的去寻找,寻找它的步履屐痕,寻找它见证的那一段历史背影。那里回荡的气息让人回味,让人思索,似乎听到历史长河流淌的声音,似乎看到了地域文化演绎的痕迹。可是,如果要理性的说出对它明确的诠释时,却只能是一场又一场的迷茫。

无论什么时候进入北关,目睹北关时事的变迁和如今固执的坚守,始终无法抛却内心的思考和联想,总要努力探察进入北关内心的罅隙,即使所得到的完全是主观感受。

清晨,月牙儿仍挂在天空,好象斜睨的眼睛,走在陇西北关,黑魆魆的房子参参差差,零零星星的窗户里射出的光亮洒在街面上,斑斑点点,支离破碎。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在行人之间穿来绕去的前行,因为天色朦胧,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和面庞,好象是无数的黑影子在飘来飘去,在狭窄、拥挤、凌乱的街道上,他们都旁若无人,各行其事,扬长而去。自行车大都是赶早自习的学生,架子车是北关和关外的菜农,轰隆隆的三农车是去搭早事的小运输户们。尽管街道上各种声音起起伏伏,然而,两边屋子里的熟睡者似乎充耳不闻,仍然鼾声如雷。北关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嘈嘈杂杂、拥拥挤挤、忙忙乱乱开始的,身居期间,感觉是繁杂、喧嚣、匆忙,在这样的情景中,耳畔好象响起了昔日北关的创业者们匆匆的脚步声,其实,正是这样的繁杂喧嚣和匆忙体现了当时那一代有志之士生存生活的真谛,他们用严肃的思考和普通的行为完成了资本的积累,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他们梦想的心中家园,给我们留下了在今天仍能反映陇西商业文化、涵养陇西商业气息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北关。

现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北关是从县城的北环路十字至红旗小学附近。旧时庄穆的关门已不复存在,宽阔的城壕自然已成垄垄良田,坍塌剥蚀的城墙断垣依稀可寻。北关长约一千五百多米,宽窄不等,窄处六米有余,宽处不足十米,当街依门可叙谈,绿杨宜做两家春。据史料记载,旧时,北关是陇西的商家聚居地,商贾云集,交易繁荣,现今陇西重商之风气也许还是从那里生长涵养而蔓延来的,要不是这样,当你随便问及在小吃城、市场坑、大城什字夜市的小吃摊主时,他们怎么大多回答家就住在北关呢?今天的北关虽然不比闹市的时尚与流行,但各类店铺仍然很多,住户仍崇尚经商,大都摆摊设点小本经营,他们的买卖主要是和居家生活密切的老行当,是在其他街道很少找得见的棺木、铁匠、磨面、纸活寿衣、米面油、日杂、理发铺子等等之类的,堂号招牌也是古风犹在,偶有时髦店名倒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他们如此的固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心情抑或愿望。

古时进城自然是从北入关门,今日要进北关就得说南端和县城相连的水渠沿是入口,北端向北濒临渭河,迎面以火焰山为一道屏障,这样的布局营造,可能是当时众多商户的良苦用心,取财源滚滚似渭水,一年四季聚气敛财的造化和意境。

街道东半拉从南到北是百十来间铺面,前店后居,大都是清朝末年的营造风格,两坡水悬山顶,接檐明柱,前墙全木构造,有的是院门和铺面门合二为一,有的是在铺子旁边另设只能容单人进出小门。铺面门是三板或四板的合页门,板数的多少随房屋间数大小而定,窗子也是合页的,上面标着顺序号。有的已经改造,面目全非,有安了铁门的,有装了玻璃的,颜色因主人的喜好刷了红色、蓝色或者橘黄色不一而足,新旧组合,土洋搭配,新老驳杂,不伦不类。

嵌着“交通路29号”铁牌的木楼是最有代表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商铺古建筑。楼为两层,长有二十米左右,横为七间,都以明柱分界。二楼的正面全由木头构成,有原装华丽的围栏,围栏内是走廊,向下有六个垂柱,雕花的柱头已不知去向。门窗如旧,只是尘封已久,蛛网如织,棋花图案的窗棂历历在目,雕工精细,花纹繁杂,雍容大方。楼下铺子其余都挂了锁,只有一间挂着白门帘,门旁挂着一个小纸片,上面写着“百货”二字,看得出来房主人的经营惨淡。木楼年久失修,但并不是过分的破旧不堪,楼后是四合院式结构的明清风格院落,从这些轩昂的气势来看,可以想象他的主人是一位商界高手,颇善置业,当年是何等的阔绰和气魄。物旧人非,豪华流逝的宅子竟是如此的冷落和沉寂,肯定会有许多不幸和辛酸,我们无从追究,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目睹这样的参照物,通过时空的隧道,窥视曾经的北关以至历史的陇西时,它为我们的推测和想象提供相应的佐据。

PART.01

头天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边的南段已拆去三十余米,树起了一座古今结合的仿古高楼,尽管是楼高五层,但仍然挡不住人们追寻的目光,从南到北,除了仄仄而排的新旧混杂的铺面,还有学校、工厂和庙宇,旧时店铺不多,并且很多已经装修改造,或许房东还是有些许怜惜和念旧之情怀,没有做完全的翻修,或多或少保留了古旧的样子。那些至今还保留着的头天门门楼、财神寺庙、旧式宅门、木楼牌坊象是老翁还未脱尽的牙齿兀然而立,成为记忆的符号。

PART.02

庙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关没有堂皇的酒家和饭店,最阔绰的就是大肉面和炒面馆,一个大师,一个伙计,两张桌子就足矣,顾客也是常常见面的老主顾,进得店来站坐随便,边谝边吃,并不讲究排场。但这条街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吃如担担面、腊羊头、炸油圈、油锅盔(馍)、腊肉、腌驴肉的确是满城闻名,让人留恋往返。单说那担担面馆就有好七八家,工艺相近,风味各异,最为著名者要数头天门唐家,其风味独特,回味悠长,城南城西城东的美食家们往往是打的而来,排队等待,一元五吃得一碗,心满意足再打的回去,来来去去,尽管车费要高过饭钱许多,可是那胃口和心情要好上整整一天;炸油圈者是五步一个,十步一家,拾掇一小蜂窝煤炉子置于自家门口便可张罗,匆忙上班者顺手牵了油圈,到单位再泡杯浓茶,就是早点;如遇天气下雨落雪,三五投缘者相约,撒懒不想回家,便可去街上掖了两瓶陇花特曲酒,串三只腊羊头,提四五个油锅盔,夏天围了茶几寒冬依了火炉,双手掰开羊骨头就啃肉,用嘴嗦了指头上的羊油羊脂再划拳,输拳者左手的大小拇指捏了酒盅一扬脖子便将辣辣的陇花灌下肚去,再是咬一口锅盔呷一口苦茶,就再也舒坦不过了,北关就是这样的味道,身在“江湖”就得浸染如此的熏陶,极象风尘侠客,却独具闲情意趣,悠然而自得。

晌午的阳光撒在北关坑凹不平的街面上,屋檐的影子松松垮垮的拖在店铺的墙上一直到台阶上,懒得从地上爬起来,树木的影子长长的伸进对面铺子的门里,和昏昏欲睡的店主人幽幽相伴,各想着各的心事。走在当街,阳光是苍白苍白的亮,象没有血色的白人,反让人倒感觉有点发凉和牺惶,心头升起无名的寂寞和惆怅。古旧房屋的褐灰门窗、绿苔茫茫宽阔延伸的黑瓦房顶和那些坍塌斑驳的墙头充满着人事的沧桑和历史的积淀,让人自然而然的回首眺望,过去的这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富有、繁华,抑或纷争、战乱,出出进进游走北关的是如何落魄或若何荣耀的商人,在他们的心目中,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北关……阴凉下带着老花镜的老太太在有一针没一针的纳鞋底,怀揣拐杖闭着眼睛的老太爷在椅子上打着盹养精神,一簇一攒的老人摸着牛九牌晴一天阴一天的推着光景,也许,他们还能对这条街道说些什么,很可能他们要讲的故事很长很遥远,可是如果我们一旦面对,其实也是非常的无奈,那么就最好别去碰触那层敏感的隔阂。面对此情此景,能够看着这些苍桑岁月的遗留,探听历史的回响,抚摸时间流逝的见证就足够了,也许这正是历史遗迹的作用和意义。

傍晚时分,夜幕渐渐地包裹了大地,北关街道两边的人家花灯初上,橙黄的光芒从敞开的门里涌撒在街面,照亮了匆匆来往的人们的脚步。两旁的铺子里几乎没有出进的顾客,但主人并不急着关门闭窗,而是盘腿坐在后面的热炕上先自各儿酩几盅,偶有顾客来,他可以从身边隔断的哨窗里瞧得一清二楚,晚上光顾的来者,保准也是在一条街上抬头不见低头就见的主,店主先不问顾客要啥买啥,一声吆喝一声嘻骂,便同在了炕头,三三五五,接杯换盏,高言低语,边喝边聊。如再有人来,同样的礼遇。门就那样开着,灯也尽管亮着,不知什么时辰,顾客摇摇晃晃地走了,主人便扶门向外一望,自锁了门窗,倒头而睡,不管天什么时候亮。不知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沿袭祖上还是他们性情所致,但这一切就悄然弥漫在北关的角角落落,难道这正是他们几代人用一生追求的浓重商气之外的闲适恬淡吗?真的,有文化、有性情的商人才能做大商人。

一切寻找不一定都会有结果,只能在寻找的过程中用心来体悟,不过这样的心路历程非常痛苦,内心的感觉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我只能用掠影的形式描写现实的片段和场景,它后面具体隐藏着是什么,折射着什么样的精神,北关究竟是如何的内涵,也许只有北关才能说清楚。

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却非常强烈,总认为光用文字来标榜文明的渊源和历史的积淀是何等的苍白无力,要进入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地方,就要有一个恰当的接触点。只身倘徉在北关,能够感觉到陇西历史脉博的跳动,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真实感就会逼近我们的心脏,追问陇西历史变迁的欲求就会由然而生。北关完全具备这样的启迪作用。

曾几何时,我去广西,在导游的带领下到了灵川县大圩镇。那里作为旅游景点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处,是一个那些泛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青石拱桥、石刻牌坊、班驳路面、门楼宅院、楼阁亭榭都保存维护得非常完好的古镇,一条完整的基本原貌状态的明清建筑风格老街。在街道的进入处,墙上赫然悬挂着一块很大的牌子,是大圩镇政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制定的保护大圩古镇文物特别是这条明清古街的规定,要求住户不能擅自修缮和改装,如需维修,方案要完全符合原貌要求,并必须报镇里审批。我很有感触,便拍了几张旧物故楼的照片,还拍了这张醒目红字的规定。不知道他们这样严加保护的真实意义,其实意义也非常明确,至少不完全是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因为游人是自由出入,许多学生和艺术家们心安理得地洒落在各处采风写生,不收取门票和费用。相比之下,北关没有如此的待遇,其实,北关内也有一个镇政府机关。

站立在概念上的关内和关外的交界处,阡陌纵横,桃红柳绿,刚要挥去心头沉思舒口气的时候,眼前那半截怆然矗立在田野里的旧城墙再次让人心怀悲凉,也许是战乱、也许是掠夺、也许是因为某人的一时狂热,而人为的毁坏,就让一段辉煌成了废墟,让一点见证成了绝响。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曾说:“城市要转型,文化要转型,世界变了,时代变了,我们已经没法和旧文明继续相处。在中国,建设和历史的冲突,比其他老国家更尖锐,更无情。”这话说得很深刻,很多人走遍了中国仍然不能认识中国,因为中国有很多民族、有很多风情、有很多经典的江南小镇和园林建筑,有南方的隽永有北方的雄浑,不一而足,但各具特色,魅力纷呈,走马观花是体会不到的,因为每种存在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在支撑,况且是无比的精深和博大。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说:“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映。”如果我们忘却了这些而拆掉原本古旧的建筑而代之以仿古建筑,城镇的改造成了千城一面,万镇同目,失去了民族的、地域的特色,我们就只能从文献和典籍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和人文的情结,多少个中国千年古镇或者江南水乡的绵延和成长历史就终结了,在一个非常注重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样的缺席是很大的悲哀和不幸。

北关,人们通过真实地触摸你的肌肤,能够发觉我们城市不同层面的结构和肌理,会感受到我们所在城市的深度和厚重,获得并享受一定的历史感和自尊感。然而,我们拥挤在北关的身边,竟然不能去完全的真正的读懂它,只有在很远的距离之外遥望,这样的话题自然很沉重。所欣慰的是陇西北城区的改造绕过了北关老街而另辟溪径,如此的选择是大智慧和高境界的体现,无疑是对自身人文历史的关怀,当然,这样的关照最好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行动。要不然,经年之后,随着不断盲目的翻修、毁坏、剥蚀,北关仅有的这些历史的碎片漫漫消逝,回望历史的窗口悄然关闭,城市的记忆被慢慢抹去,当我们梳理尖底彩陶、战国宝剑、长城旧址等历史遗迹脉络的时候,会是怎样的空白和缺憾。那样,我们也许只能是遥望了。

来源:陇西旅游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