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场军委扩大会议将粟裕大将卷到了风口浪尖。

在这次会议上,粟裕遭到了很多的批判。

也正因为此,他的政治生涯大受影响,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一直都背负着这样的不良影响,直到去世,他的名誉也没能完全恢复。

而后来,人们承认,在这次会议上,对粟裕做出的很多批评,其实是带有偏见的,是错误的。

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十大元帅中到场七个,其中,彭老总批评粟裕最狠。

因为,彭德怀是国防部的负责人,而粟裕当时被指出的许多错误,都和国防部有牵扯。

其他人则态度不一,有人附和跟风,有人落井下石,但也有人愿意为粟裕站出来说几句话。

其中,贺龙元帅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贺龙和彭德怀这两位元帅,他们的脾气很像,都是一样的刚烈耿直,所以,在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上,他们两个人也是基本一致的。

贺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面对粟裕他们两个的态度却相差很大。

不同于彭德怀对粟裕表现出的不满,贺龙对粟裕更多的是同情。

他认为,粟裕即便有错,也罪不至此。虽然贺龙过去和粟裕一向接触的不多,不过,他始终认为,粟裕是一个人品过硬的人。

因此在这次会议上,贺龙元帅始终一言不发,不愿意加入批判粟裕的行列之中。

为何彭老总与贺老总,对粟裕的看法截然不同呢?这就要说起粟裕所犯的几个“错误”了。

在会议上,彭德怀指出,粟裕犯了三个大错:

第一个错误,是当年我军计划攻占马祖列岛时粟裕“越权”。

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对敌作战主要由粟裕负责,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粟裕很快分析了马祖列岛的实际行事,然后和皮定均等人商量了自己想的作战计划。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突然接到了南京军区的电报。

上面说,粟裕做出了进攻马祖列岛的指示。

而且,作战计划写的十分详细,看起来开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彭老总大动肝火,因为他对此事一无所知,他立刻找到陈赓质问:粟裕不是去旅大视察,即将回京吗,为何中途还插手了马祖列岛的事?

陈赓也颇为诧异,了解了情况之后,陈赓回复彭德怀:粟裕曾经在18日和皮定均等人讨论过一些作战方略,但并没有擅做决定,当时粟裕也提到,一切是要交给南京军区做主的。

陈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即便如此,电报中所说,粟裕提出的作战方略,也存在问题。

该计划预备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快刀斩乱麻。

彭德怀很不高兴地说:“我曾告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福建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选定攻击目标后报军委经主席批准后再着手准备。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后来,彭德怀和毛主席谈到了这件事情。

彭德怀认为,当下粟裕、陈赓等人对于军委的方针贯彻的不够好,欠缺办事经验。

毛主席对此表示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中央还召集南京军区的许世友等人开会,又着重强调了这件事情。

7月8日,由彭德怀主持召开了福建军区沿海会议,粟裕也到场参加。

粟裕知道上次的事情惹得彭德怀不快,认为其中有误会。

所以,他特意找到彭德怀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均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均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陈赓说先全面准备,攻击时再选择最小最弱的岛,符合军委8月13日作战方针。”

但是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因为这样一个战术,可以从粟裕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皮定均当时的角度去理解。

两方人马,各执己见,让彭德怀非常头痛。

彭德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彭德怀要求福建军区、南京军区就作战计划认真商议,上报军委,详细研究。

而关于粟裕的问题,众人讨论一通,还翻找了当天的会议记录,依旧无法达成一致,最后还是认为,粟裕要为此事负主要责任。

也因为这件事情,彭德怀对粟裕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而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更是加深了这种坏印象。

1957年11月,苏联举办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我方派了人员到场祝贺。

当时,彭德怀、粟裕等人都到场了,这次出访,彭德怀定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谈合作援助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不久之前,苏联已经同意给我们一批援助,此时再提,担心引起不好的国际影响。

另外,这不是谈大事的外交场合,主要的目的就是联络感情。

一开始风平浪静,但后来彭德怀得知了一件事情。

就在11月24日那天,中苏两国代表见面叙话,粟裕和苏联方面的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见了一面,聊了很长时间。

这在彭德怀看来,又是一个越过军委,擅做决断的行为。

那么,粟裕这一次见苏联总参谋长,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说起来这是一件“小事”,粟裕当时正是我国总参谋部的负责人。

但是,我国总参谋部建立的晚,所以很多规章制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就譬如和国防部的工作交接,粟裕接手的时候,就是一团乱麻,很多同志连文件如何下发都搞不明白。

所以,趁着见到苏联总参谋长,粟裕就问对方: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作相关的材料,如果有,是否可以给自己一份作为参考呢?

对方表示,材料不方便直接赠予,但他可以口述一些管理方面的要诀,让专人记录下来就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这次会面的主要内容,粟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的确违背了纪律。

因为,一旦事情涉及外国,就是外交事件,两个人私下里的谈话,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哪怕是当年,毛主席想要派同志去苏联取取经,也是先给中央打报告,中央领导都同意了,这个行为才是正当的。

现在粟裕越过了军委,越过了国务院,当然会引起彭德怀的不快。

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过去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双方的工作内容有重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粟裕提过很多次,应该把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权分开来,这样大家都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不反对这个做法,但是两个部门要拆开,也是个大工程,拆开之后权责怎样分配,双方无法达成一致。

这下有人把几件事情联系起来,添油加醋,说粟裕跑到苏联去要经验,其实就是给自己夺权找依据,要挑战国防部的权威。

粟裕后来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有些无奈地说道:“我们要争权,不是争个人的权,而是工作范围内责任。”

粟裕的人品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评价过,他是一个不贪慕名利的人,更无谓去争国防部的权。

但是,怀疑的口子一开,粟裕就必然陷入流言的困扰之中。

还有一件性质非常严重的事情,涉及到私自调兵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的是,粟裕曾经擅自利用总参谋长的职权,将一部分志愿军调回国内。

不过,这件事情真的如传闻所说的那样严重吗?

其实,细说起来,依旧是充满了误会。

作为总参谋长的粟裕,当然没有权力擅自调兵,关于从朝鲜战场上撤军,一直都是中央和军委主理,粟裕从旁协助。

但是,在撤军期间,毛主席和彭德怀却看到了一封电报,上面下达的也是撤军的指示,只不过,署的是粟裕的名字,这依旧不符合规定。

彭德怀看到电报,便找到粟裕询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看到这封电报之后,也是大惊失色。

这内容确实是粟裕定的,不过,粟裕确信自己绝对没有授权署名。

追查之后,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最初,撤军的命令由总参谋部下达,电报落款自然也是总参谋部。

但上级看了之后,认为不可,总参谋部没有这个权力,所以随即总参谋部的同志就把署名又改成了军委。

没想到还是不对。因为又有人提意见,说军委也只是委员会罢了,怎么能下达命令呢?还是应当用总参谋部的名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由于军委和总参谋部权责不分明,就算是粟裕,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怎样办才妥当。

虽然拿出了很多版本,但是又都作废了,最终反复讨论,还是决定用军委的名义来办。

至于眼下这封惹出祸的电报,很有可能是中间下达的程序出了错,导致作废的电报流了出去。

但无论怎么说,出了这样的事情,粟裕这个总参谋长要负责任。

不久之后,粟裕做了自我检讨:“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存在阴差阳错。

客观而言,粟裕本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当批判之风掀起,很多事情哪怕不是粟裕的错,也被按在了他的头上,变成了“不可原谅”的过失。

彭德怀对粟裕的大力批判,也有迹可循。

因为粟裕工作生涯中所犯的三个错误,都涉及了彭德怀所管辖的军委。

许多人把粟裕遭受批判的原因,全部归咎到彭德怀头上,这是不客观的。

因为,以彭德怀的角度出发,粟裕的确是影响到了军委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又恰恰是一个脾气耿直,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他对于看不惯的事情,一向是雷厉风行地去纠正。

光是在军委内部改革,彭德怀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他对于粟裕的批判,也可以说是为了工作,只是方法欠妥当。

相比之下,贺龙表现得更为理智。首先,贺龙对于粟裕的军事指挥水平,以及个人人品都比较欣赏,其次,贺龙所做的工作和粟裕不会产生直接的摩擦。

江湖经验丰富的贺龙,相对于那些跟风批评粟裕的人,更欣赏那些敢于雪中送炭,为粟裕仗义执言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军委扩大会议有很多人把粟裕批评的一文不值,但粟裕也并不是孤立无援。

因为他过去的许多战友们,哪怕冒着被“连累”的风险,还是愿意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对于身处低谷的粟裕,这些战友的支持是难得的安慰。

对于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粟裕的心态是很好的,这也和他不争不抢的个性有关,虽然因此丢了职务,但他还是积极地面对生活。

时间转眼来到80年代,邓公提出,对于过去被错误批判的一些同志,应该予以平反。

邓公还特意提出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发生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个消息,粟裕很高兴,于是他特意找到叶剑英,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中央,早日洗刷罪名。

叶剑英说:“这件事情必须解决,你亲自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北京后与小平同志也说一下。”

粟裕交上了自己的陈述报告,邓公、叶剑英、聂荣臻等人都认为可行,但实行起来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军委主席甘渭汉告诉粟裕:“你平反的事情进行得不太顺利,总政党委讨论后认为这件事情涉及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影响面过于大,要等到中央讨论后再做决定。”

当年的事情牵连太广,所以,提反对意见的人很多,光是邓公等人,也没办法立刻做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是,粟裕临终之前,还是没有等到平反。

等到1994年,《追忆粟裕同志》这篇文章发表,粟裕才终于恢复名誉。

此时,距离当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已经过去了36年,但愿这迟来的结果,能告慰粟裕的英魂。

参考资料:

粟裕《粟裕回忆录》

当代中国出版社《粟裕年谱》